【施政報告】東大嶼填海可賺1200億? 謝偉銓列方程式撐建人工島
撰文:羅家晴
出版:更新:
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及,建議在大嶼山填海1700公頃,總成本約5000億元,更有學者估算連同鐵路及公共設施等配套,將達至萬億元工程,遭外界批評「倒錢落海」、「掏空庫房」。
惟全國政協委員、立法會建測規園界議員謝偉銓今(15日)於網上發表一條公式,指「明日大嶼」計劃只計賣地就已經可抵銷成本,強調在扣除填海費用後更可賺取過千億元。
特首林鄭月娥於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明日大嶼」計劃,建議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建造1700公頃人工島,預計約5000億元。有學者估算連同鐵路及公共設施等配套,將達至萬億元工程。香港現時有萬億元的財政儲備,外界擔心填海計劃將耗盡香港的財政儲備,令政府面對財政困難。
1,700 (公頃)X 0.5(可建屋用地比例) X 0.3(私樓用地比例) X 100,000(1公頃= 約 10萬平方呎) X 6(地積比率) X $4,000(賣地呎價) = $6,120億元(賣地收入)
不過謝偉銓於網上反駁有關說法,他在文中提及,只計賣地就已經可抵銷成本。現時人工島面積約1700公頃,扣除交通基建配套及社區設施等用地,約5成能夠用以建屋,當中3成為私樓地,1公頃等於10萬平方呎,假設保守估計,地積比率為6倍,樓面面積多達1.53億平方呎,如每平方呎賣4000元的話,庫房可獲6120億元,在扣除填海費用後更能賺取過千億元。
他稱該數字仍未計算興建人工島可帶來的經濟效益和就業機會,以及另外數億平方呎的公屋樓面面積,將能「幫到好多市民上車和上樓」。
公民黨譚文豪回應稱,公式中提及可建屋地積比為五成,但實際可建屋的地積比只有三、四成,數字上已有所不同。其次是該公式未有涵蓋「明日大嶼」計劃所需的基建、配套等公共設施的費用。同時譚文豪亦指岀,政府表示東大嶼都會填海是為解決住屋問題,亦非為增加收入。若如謝偉銓所提及的,是否即要「掏空庫房」以增加政府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