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赤.改革大辯論|專家破解財政恐慌:赤字不可怕,發債非猛獸

撰文:馮希城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12月2日)預告,2024-2025年度的財政赤字將由481億元擴大到1,000億元;有大學講師建議公務員減薪或凍薪,並且拖慢大型基建工程,以免背負太多債務。經濟不景之下,社會難免對財赤憂心忡忡,不少人都傾向認同緊縮政策。不過,智庫「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認為,「財赤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財赤的誤解」,因為即使出現赤字並不意味「入不敷出」或「債務危機」,關鍵在於政府如何調動閒置資源,而適當發債正是合理選擇。「香港新方向」立法會新界北議員張欣宇也指出,財政承壓之下,政府固然需要開源節流,但焦點在於提升施政效率、減省經濟空轉,而不是簡單削減公僕薪金;除此之外,政府更應該擴大基建投資規模、提振市場需求,而跨境鐵路工程或可成為降本增效、重建標準的範例。

2月28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到立法會宣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政府財赤下,派糖措施大縮水,而樓市方面則是全面撤辣。(盧翊銘攝)

陳茂波今年2月發表《財政預算案》時估算,截至明年3月底,2024-2025年度的財政赤字約為481億元,財政儲備則為6,851億元。10個月過去,陳茂波日前出席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時表示,經濟下行之下,賣地、補地價及物業印花稅等收入大幅少於預期,導致財政赤字將會擴大至1,000億元。他表明將會著重削減開支,相信數年內可恢復收支平衡。

經濟不景之下,社會難免對財赤憂心忡忡,甚至傾向支持緊縮政策。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講師李兆波建議政府削減公務員薪酬和拖慢大型基建工程,以免一次性背負太多債務。立法會選委界議員洪雯也認為,政府在教育、醫療、社會福利都有節流空間,例如減少對非本地生的教育補貼、減少對適齡健全失業人士的社福支援、鼓勵市民置業以安享晚年。

張欣宇質疑:認真?為乜?搞乜?

不過,上述說法也引起頗大爭議。「香港新方向」立法會新界北議員張欣宇形容,李兆波的建議「實在觸目驚心」。他按照李兆波的說法沙盤推演,即當政府大幅減少公共開支和固定投資,香港就會加速加劇進入經濟通縮,屆時政府就要採取擴張財政和貨幣政策,加大公共支出以救市——他認為這種情況是「巨大的荒謬」,直問「認真?為乜?搞乜?」

張欣宇表示,開源節流固然是政府應有之義,但也要對症下藥,不能病急亂投醫。例如若要真正化解市民不滿,焦點應該放在提升效率,包括精簡架構人手、優化行政流程等等,從而減少因行政審批等冗餘情況而導致的經濟運作空轉,最終降低整體人力資源開支,而不是簡單地減少公僕薪酬。至於基建投資,張欣宇建議應該堅定不移地保持甚至擴大規模,提振市場需求。由於香港工程成本不菲,他特別提到,「基建成本絕對需要正視處理,但根本方法是通過制度改革以及科技創新,讓市場真正主導資源配置,實現降本增效。」例如,可從跨境鐵路工程著手推動「合建模式」,藉此整合兩地優勢、設立灣區標準,實現一體化施工、一體化採購,從而減少陸港因制度差異而產生的額外難度和成本。

智庫專家破除財赤迷思

除此之外,國家頂級智庫之一「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也在《香港01》撰文,從現代貨幣理論的視角,破除普羅大眾甚至部份精英對於財赤的三大迷思。

首先,「財赤規模的擴大可能不是危機,反而是香港特區政府進一步加大在基礎設施、教育和醫療等關鍵領域投資,推進經濟向前的重要契機。」梁海明解釋,傳統經濟學將政府財政比作家庭財務,認為政府需要「收支平衡」或「量入為出」,但美國經濟學者凱爾頓(Stephanie Kelton)已在《赤字迷思》反駁兩者截然不同,因為家庭只是貨幣的使用者,而政府則是貨幣的發行者,不需像家庭那樣依賴收入應付開支。至於香港,儘管當前財赤高於預期,但考慮到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全球主要經濟體、港幣與美元掛鉤、經濟基礎穩固和財政儲備充足等元素,相信港府仍然擁有較大財政空間以支持經濟增長。

赤字不可怕發債非猛獸

其次,梁海明提到香港社會普遍誤解政府需要透過加稅填補赤字,但現代貨幣理論認為稅收作用在於讓市民努力工作,並為政府生產政府需要的產品和服務。例如美國另一經濟學者蘭德爾·雷(L. Randall Wray)所述,稅收確保貨幣的流通和穩定,減少市場上的可支配收入以控制通貨膨脹,並通過收入再分配縮小貧富差距。從這角度來看,「香港的稅收政策更多是著眼於調節經濟和改善收入分配,而非減少赤字或償還所謂的『債務』。」

第三,市民往往忽略這個核心問題:真正限制政府開支的不是赤字規模,而是經濟中可用資源的多少。梁海明強調,只要仍有閒置資源,例如未就業的勞動力或未使用的生產能力,特區政府就可以通過增加開支以激活有關資源,此舉並不會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香港目前面臨經濟增長放緩、人口老化加速、房屋供不應求、氣候變化威脅等等多重挑戰,正正表明經濟活動當中存在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而「與其擔憂赤字擴大,政府更應關注如何利用這些資源,通過對基礎設施建設、教育和醫療等的大型公共投資,以解決迫在眉睫的社會問題。」

要改革的是單一財政結構

梁海明舉例指,適當發債就是為經濟發展注入動力的合理選擇,而高效的融資機制更是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不少人對政府舉債有所保留,但他認為債務規模的高低並非判斷經濟健康與否的決定性因素,例如日本去年政府債務佔GDP比重高達230.1%,但由於日本政府信譽良好、經濟基礎穩固,所以並未引發債務危機。「在現代貨幣理論的視角下,財赤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財赤的誤解。」梁海明重申,與其陷入「赤字恐慌」,特區政府更應關注如何利用財政政策推動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並改善市民生活。

《香港01》日前發表觀點文章,通過比較特區六屆政府的賣地及主要稅收佔GDP百份比,指出地價和印花稅收入容易隨市況大上大落,薪俸稅和利得稅則穩定得多;亦可見儘管上屆政府早已揚言建立「理財新哲學」,但直到今天,政府收入結構單一的問題仍待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