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專訪・林定國|不同層面推動調解文化 求同存異助推進從容社會

撰文:馮子健
出版:更新: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多項與調解有關的措施,包括繼續推進國際調解院總部落戶香港、推出「社區調解先導計劃」、強化規範香港調解專業認證和紀律事宜的制度等。律政司司長林定國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要推廣社會調解文化,處理的爭議範圍要擴張,要成為法治環境的其中一個文化,要設法以調解幫助市民解決貼身問題。

林定國今年六月出席《香港01》八周年,他致辭時曾表示希望創造更好、更從容的社會,被問及推廣調解文化是否正是朝從容社會的方向邁進?他強調,當時演辭內容針對新聞自由,而調解正是希望在爭議中尋求共識,都是「異」裏求「同」的做法,認為調解文化的培養會令香港更包容、更從容。

林定國今年六月出席《香港01》八周年酒會致辭(附演辭全文)

林定國認為調解有利於香港創造更從容的社會。(梁鵬威攝)

林定國:調解應用不限商業 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

《施政報告》提出,會推出「社區調解先導計劃」,透過培訓地區工作者,將調解文化帶入社區。林定國指是推動社會調解文化其中一個組成部分,調解文化要滲透社會,讓其幫助市民解決貼身問題,例如用於鄰里間的問題、噪音問題、維修問題等,將調解應用在市民日常觸及的爭議。

他指,希望市民不要以為調解只適用於商業紛爭,其實與市民息息相關,日後將與相關政策局商討,包括考慮與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合作等。

至於要把「社區調解先導計劃」在社會上推進,地區關愛隊成員會否又是選擇之一?林定國表示,要先與相關政策局了解,但關愛隊本身做關愛工作,應優先處理核心事務,但如果覺得關愛需要掌握調解技巧、對此有需求,律政司亦會持開放態度。

舊灣仔警署改建成國際調解院構想圖。(報告截圖)

料國際調解院總部明年底展開運作

除了要在本地社會要推動調解文化,在國際舞台排難解紛上,香港也將扮演角色。《施政報告》提出改建舊灣仔警署為國際調解院總部工程,目標在2025年年中基本完工。至於國際調解院何時投入運作、預計使用量,林定國表示,現時有關國際調解院的《公約》文本談判已完成,作為國際機構,將可處理甚麼案件、甚麼人有資格擔任調解員,均是《公約》條款決定,惟現階段《公約》尚未正式公佈。

林定國續稱,使用量與可處理的案件類型有關,例如可能處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爭議、兩個國家人民之間的爭議等,也屬於尚未公布的《公約》內容,故現階段談及使用量屬言之過早,目前要先處理相關步驟,例如明年在港有簽約儀式,希望明年底展開運作。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左)簽署《關於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設立國際調解院籌備辦公室的安排》,右為外交部駐港副特派員方建明。(律政司)

2022年以來,中國、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老撾、柬埔寨、塞爾維亞、白俄羅斯、蘇丹、阿爾及利亞、吉布提等十幾個國家簽署或支持《關于建立國際調解院的聯合聲明》(Joint Statement onthe Futur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ediation,),決定共同發起建立國際調解院。本月17日,律政司公布為期4天的《關於建立國際調解院的公約》第五屆談判會議圓滿結束。各國代表在會議上完成《公約》談判,並決定於2025年在香港舉辦《公約》簽署儀式。

林定國在《香港01》八周年酒會上表示,希望一同創造更好、更「從容」的香港。(梁鵬威攝)

今年六月,林定國出席《香港01》八周年酒會致辭時曾表示,期望《香港01》能為新聞界樹立好榜樣,協助把香港建設為一個更多元化、更有活力、更多姿多彩和五光十色的社會;透過不同意見的碰撞、去蕪存菁、凝聚共識,克服香港面對的挑戰,激活及加強所有香港人的小宇宙,一同創造更好、更「從容」的香港。

特區政府致力在本地或國際層面推動調解文化,是否正因同樣希望向更好、更「從容」的社會邁進?林定國回應指,當時的演講內容針對新聞自由,及紀念《香港01》成立,新聞自由要堅持兩個底線,遵守法律和「香港新聞從業員專業操守守則」,除此之外就應鼓勵百花齊放,直言大家有不同意見,社會才會有進步,同時大家會感覺更加從容、生活更加自在,亦是他長久堅持的內容。

至於社會氣氛問題,他表示包容即是要多元化,「有問題大家可以傾」,有不同意見可求同存異都屬於包容,或者大家「真係傾唔埋欄都可以和平共存」。

調解都係希望爭議尋求共識,都係希望「異」裏面求「同」嘅方法,唔希望劍拔弩張。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
林定國指,調解有利於推動更從容的社會。(梁鵬威攝)

林定國又指,其他解決方法的對抗性「比較重少少」,一定有人贏、有人輸。他舉例指,打官司除非和解,否則都有輸贏,仲裁亦如是,雖則法律上允許,但解決方法未必最好。他認為要製造和諧氣氛,令大家更加珍惜、追求求同存異的心,相信調解更有利製造這個文化。

至於推廣調解是否有利社會更加從容?林定國再回應:

長話短說,我覺得係嘅。更加包容、不同意見嘅人都有和諧氣氛,有不同、甚至係爭議都可以大家尋求共識,一定令社會更加包容。而更加包容就會更加從容,大家見面都自在啲,雖然大家可能有唔同嘅睇法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
反修例運動逾6000名被捕者未被起訴,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早前表示,應由律政司處理。(梁鵬威攝)

執法機關不能承諾以後不採取行動 否則不符合法治原則

至於不少意見指2019年反修例運動中仍有逾6000名被捕者未被起訴,若能讓他們及早得知命運,既有助他們重新開始,也有利修補社會撕裂。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建議政府若證據不足,可公布不再處理,為件事劃線。但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形容「劃線」非法治的做法,認為應交由律政司處理。

對於他們二人的倡議,林定國強調,律政司處理有關人士個案與處理任何案件的原則沒有分別,就是考慮執法機關提供的證據是否有合理定罪機會,及檢控是否合乎公眾利益。他指,所有就此詢問的法律意見,都已提供予相關執法機關。

而「劃線」的倡議,林定國強調刑事法律沒有訴訟時效,檢控與否是基於當前證據考慮,未來可能出現新證據導致需重新檢視及作出決定,執法機關不能承諾以後一定就刑事案件不採取行動,否則不符合法治原則。不過,林定國指出有關被捕人士目前享有的自由與一般人無異。

該批被捕人士現時完全享有一般人的自由,可以讀書、工作、旅遊,並不覺得有其他特別限制,反而是完全正常生活,希望社會理解法律原則,並理性看待這件事。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