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倡中醫納入「慢性病治理計劃」 設基層醫療轉介機制

撰文:何夏怡
出版:更新:

《中醫藥發展藍圖》預計2025年公布,團結香港基金今日(8日)發表《促中醫系統發展 助全人照顧實踐》報告,建議政府促進保險業與中醫業界合作,增加中醫服務的保險賠償金額和覆蓋範圍;將「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納入中醫服務;基層醫療服務和中醫醫院訂立明確轉介病人機制,才能令中醫更普及。

10月8日,團結香港基金發表《促中醫系統發展 助全人照顧實踐》報告。(何夏怡攝)

增加中醫服務保險賠償金額、覆蓋範圍

本港有九成中醫師在私營機構執業,團結香港基金認為如要推動更多市民選擇中醫服務,政府應與保險業合作,商討提高中醫服務的保險賠償金額和覆蓋範圍。他續指,政府亦可以參考韓國的《國民健康保險政策》,將中醫藥服務納入自願醫保標準計劃中的條款;並參考台灣的《中醫保險索賠資訊標準》,與保險業界合作,共訂詳細的保險理賠流程與標準。

10月8日,團結香港基金發表《促中醫系統發展 助全人照顧實踐》報告。(何夏怡攝)

倡「慢性疾病共治先導計劃」納入中醫服務

2020至2022年間,本港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服務人次增加逾30萬人次,可見中醫服務在基層醫療角色日益重要,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創新研究主管周嘉俊建議,將中醫代表納入基層醫療參考概覽專家小組,讓糖尿病人等不只依賴西醫。周嘉俊又指,去年政府推出為期三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中醫被排除在疾病管理服務以外,僅舉辦講座、交流會,建議「計劃」納入中醫服務。

他建議基層醫療服務和中醫醫院轉介機制要明確,按內科、外科、婦科、針灸的特點訂明轉介病人流程;放寬中醫和醫務化驗師、放射技師的轉介規定,並循序漸進推行,初期先容許醫院內轉介,之後再擴展可轉介到其他醫院。

本港註冊中醫師的執業人數過去被詬病「成謎」,團結香港基金建議新方法統計執業人數,如強制要求中醫師續牌時更新聯絡方式、鼓勵加入電子健康記錄系統。

10月8日,團結香港基金發表《促中醫系統發展 助全人照顧實踐》報告。(何夏怡攝)

改革中醫師資格試 增臨床技能評估確保質素

現時中醫師資格考試以筆試及口試為主,未包括臨床技能考核,周嘉俊認為會影響畢業中醫師的服務質素。他建議中醫業界參考內地實踐技能考試及中醫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的模式(OSCE),與大學合作改革中醫師資格考試,增設臨床技能評估;並規定學生實習一年才能申請註冊,確保學生掌握基礎臨床決策能力。

被問到本港三間設中醫課程的大學已有實習要求,是否仍不足夠,周嘉俊說大學現時的實習是觀察為主,學生甚至沒有把脈機會,倡正式註冊前一年為學生提供臨床實踐機會。

10月8日,團結香港基金發表《促中醫系統發展 助全人照顧實踐》報告。(何夏怡攝)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