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就業試行計劃4成人退出 團體:前景不明成主因倡支援求職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向聘請及派駐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工作的企業,提供每人每月10,000港元津貼。不過,計劃2021年試行時,有逾4成參加者中途退出。
有機構今天(23日)發布調查,發現7成受訪香港青年考慮去大灣區發展,亦認同計劃有吸引力,不過聘期最多18個月,機構視參加者為短期員工,工作前景不確定成為青年退出的主因,建議設立「灣才通」人才庫,提供職業配對、求職支援。
調查:4成受訪者願留大灣區發展
香港廣州青年總會及灣區智匯今年5至6月透過網上問卷,就「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訪問612名青年,當中105人曾參與計劃。
灣區智匯榮譽主席郭晁霖表示,受訪青年認同香港青年具備英語能力及國際視野,在大灣區工作有優勢,又認為在大灣區工作對擴闊人際網絡、推動人生和事業發展有利。調查亦顯示,有40.6%受訪者願意留在大灣區發展,多於想返港的34.9%,考慮因素包括續聘薪金、地區發展前景等。
逾4成人退出就業計劃 分析:企業視參加者為短期員工
對於「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試行期間,有42%參加者退出。香港廣州青年總會委員李湃豐分析,退出原因包括(一)企業缺乏完善職業生涯規劃,視參加者為短期員工,不提續聘轉正職;(二)缺乏職前及在職培訓;(三)參加者薪酬待遇較當地員工高,令兩地員工有矛盾;(四)未能適應內地加班文化。
李湃豐說,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的主要為中小企公司,由於計劃獲港府資助,他建議政府日後加強審查公司背景,保障香港青年利益。另外,針對工作前景不確定,團體建議搭建「灣才通」人才庫,提供職業配對、求職支援,並按學歷提高計劃的補貼額度,以增加吸引力。
倡中學公民科宣傳計劃 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A4聯盟立法會議員梁文廣表示,計劃為香港青年預早習慣在內地工作發揮重要作用,大灣區的「一小時生活圈」亦增加青年搬去內地住,或於內地工作的誘因。
選委界立法會議員鄧飛表示,計劃的最終目標是讓青年不需「幫扶」,便能在大灣區找到工作。他建議在中學的公民與社會科內地考察中,加入與「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參加者交流的行程,讓學生提早認識到計劃,做好職業生涯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