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01八周年|梁振英:香港未來的發展願景

撰文:來稿
出版:更新:

撰文:梁振英(全國政協副主席)

大家對願景都有共識,於經濟就是繁榮,於社會就是穩定,於民生就是解決住屋和貧窮問題。社會民生工作無財不行,因此今天我集中談經濟。

對經濟發展大家都有共同願景,就是增加香港人的收入,提高做生意的利潤。

願景易得,「怎樣做」才是問題。社會對「怎樣做」有點不知所措,甚至藥石亂投。過年寫揮春,「生意興隆」是願景,但生意要興隆起來, 是「怎樣做」的問題,換句話說,「由治及興」的「興」字怎麼寫?

先談做什麼。

談問題要談得具體,做生意,籠統說我計劃做零售,那到底是賣珠寶還是賣五金,做街坊生意還是做旅客生意?同理,香港的產業發展不能只說做金融、貿易物流、專業服務和旅遊,因為太空泛。香港的金融和倫敦的金融和東京的金融內涵都很不一樣。香港只有七百多萬人,不能凡事都做,也沒有這個必要,因此對「做什麼」這個問題要精準回答,而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弄清楚在 香港的服務對象、生意夥伴眼中,香港的獨特優勢是什麼?

香港的獨特優勢就是在國內國外有百多年歷史的商譽,內地經濟增長放慢之後,速度仍然比全球平均高,加上幅員廣大,東方不亮西方亮,不斷冒出新機遇,香港工商專業界要對內地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認識,做好精準對接,商會和專業團體要為中小企會員做好調研,責無旁貸。

香港的獨特優勢就是在國內國外有百多年歷史的商譽,香港的產業可以在多方面補充內地的不足,尤其是解決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最後一公里」問題。(資料圖片)

香港的產業可以在多方面補充內地的不足,尤其是解決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最後一公里」問題,同時提取自身的發展動力,這裡包括內地的「好東西怎樣賣得好價錢」、「怎樣打進更大的國際市場」問題。香港是全國唯一一個在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貿易中心,每年的國際貿易量十分龐大,而且不是「自產自銷」,也不是「自買自用」。香港的貿易和相關物流服務,對香港 GDP 的貢獻是旅遊業的四倍,是繼金融服務後最大的產業,日後的增長可以帶動香港的貿易金融、品質檢測、品牌打造、廣告以及代理營銷等行業。近年我在內地做這些行業的推廣和對接工作,初見成效。

航運服務業是另一個例子。我國是造船大國和航運大國,但我國的高端航運服務業包括海事金融、海事法律和航運保險等行業仍然未能滿足國家所需。在內地眾多城市當中,香港有無可比擬的實力,發展起來的產值會遠遠超過在碼頭上搬貨,唸法律的同學也不愁畢業後不能當律師。貨櫃車司機退休,下 一代繼續做貨櫃車司機,不可能是香港的遠景。

以上是「做什麼」的小部分例子。下面談「怎樣做」。

首先是心態問題。香港有潛力、香港人有能力,但近年「上岸」心態彌漫,我們必須有迎難而上的決心。接着是制定產業政策,香港擺脫了港英的「積極不干預」這種似是而非的所謂政策之後,就要敢「落注」,敢揀產業,要知道有捨才有得,該升級轉型的產業、行業、企業就升級轉 型,該被淘汰的就要淘汰,然後將生產資源重新分配。80年代製造業北移,百萬工人全部向服務業成功轉移,是典型香港的成功和成長故事。接下去,旅遊業的KPI不應是旅客人數,不應只講熱閙,要算經濟收益,低端旅遊在香港這個高成本城市沒有前途,反而佔用了稀缺的土地和勞動力,香港現在沒有幾十年前以旅遊業吸收剩餘基層勞動力的需要。

香港拼經濟的政治條件已經具備,再沒有十二年前反對派在立法會拉布拉死創新及科技局的那種瘋癲。我對香港的經濟發展條件很有信心。

《香港01》五周年慶祝典禮,全國政協副主席兼前特首梁振英親臨到賀。(資料圖片)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