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加學費|議員:合理但促勿令「學貸變學債」 學生意見分歧

撰文:馮子健 李宇婷 黎婉婷
出版:更新:

消息指政府擬於25/26學年起分三年逐步把大學學費上調,每年至少加學費5%,多名具有教育界背景的立法會議員認為,逾廿年未有上調大學學費,認為加幅和分三年上調的安排合理,但促請當局要確保不會令學生「學貸變學債」。至於大學生對加學費則意見分歧,有學生表明不支持加學費,認為會使基層學生負擔增加「遲啲連書都讀唔起」,但也有學生認為加幅算合理。

梁美芬(馮子健攝)

據了解,教育局局長蔡若蓮今早約見部分立法會議員講解構思,目前擬分三年,於25/26學年起上調大學學費,幅度介乎5%-9%之間。蔡若蓮日前接受電台專訪時也指,廿多年來通脹累計升幅約40%,但同期大學學費「一毛錢」也未加過,政府認為是時候檢討,而大學學費以收回成本比率18%為目標,現時42100元的學費由1996/97學年起未有調整,學費只是收回目標比率約13%。

梁美芬籲客觀接受加幅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經民聯議員梁美芬今日(19日)稱,資助大學學費已經27年沒有上調,現時政府面對千億財赤才提出增加學費。她呼籲大家客觀接受增幅,稱現時收回成本率為僅13%,認為學費若增加5-9%都應該可以接受。

本身也在大學任教的梁美芬稱,按她個人判斷,預料25/26年學費增加幅度較為溫和,首年的學費增加約2000元,但不排除3年的學費增幅不一,例如過後2年增加7%-9%等。她又預料行政會議很快就學費增幅作出決定,並會與教育局商討是否要到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交代詳情。

周文港認為最多只能加3%大學學費(李宇婷攝)

周文港倡加3% 認為加幅要克制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副主席周文港則不太贊成加學費,認為要加也要盡量輕手克制,即約3%,低於政府擬提出的5至9%的加幅,又認為增加的學費要用作教育發展包括更新大學設施之用。

劉智鵬(李宇婷攝)

劉智鵬倡探討按不同學科成本收學費

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選委界議員劉智鵬說,大學學費逾廿年未有上調,如採用5至9%的加幅和漸進式加費的安排,可見政府考慮加費時考慮到會否令學生造成負擔。他續說教育局和議員討論多次,始終要有切入點。他認為採取温和方式,逐步加至佔成本百分之十八的例合理。

劉智鵬指學費是作為大學營運其中一個主要經費來源。老師與教職員的薪酬,亦有相當一部分由此支取。文科如歷史系基本上成本較低,理工科如牙科相對成本較高:「是否應要付多些學費?」認為未來可探討按不同學科成本收學費,又指本港大學發展非常多元化,未來可能會有很多新學科,所需成本都不同,亦因政府資助課程與自資課程,會越來越並行發展,雙方都可能有互相參照的需要。

朱國強:不能一步到位 要考慮學生負擔能力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朱國強估計加幅約7%,財赤情況下,加學費是可以理解和應該,同時也要考慮家長和學生的負擔能力,包括學生畢業後的還款能力,其中一個可考慮的補助安排是延長學生貸款的還款時間,避免學生「學貸變學債」。

他又指,不能追求短時間內一步到位,相對於去年全年通脹率2.1%來說,7%的加幅相對偏高。

大學生對政府擬加學費意見分歧(盧翊銘攝)

學生意見分歧 有人憂「無書讀」、有人認為加幅合理

《香港01》記者訪問多名大學生,正就大學三年級的姚同學表示不支持加學費,認為會使基層學生的經濟負擔增加,指「遲啲連書都讀唔起。」認為應先徵詢學生和家長的意見;也有同學表示向政府貸款讀書的學生,日後還款壓力會增加,負債累累。

不過,大學生也非一面倒反對加學費。正就讀大學二年級的吳同學認為加學費合理,畢竟要考慮累計廿多年的通脹:「咁多年都冇加過,咁係要加嘅。」認為5%的加幅能夠負擔。另一名就讀大學一年級的吳同學指,認為加幅合理程度取決於政府會如何調配資源,如果是分配在學生上也是好事,大學教育很重要,希望加學費後的資源可以放在學生上,但也期望升幅可下調,指現時4萬多元學費對一些學生來說已是負擔,擔心加學費會令部分學生吃不消:「都要俾啲機會學生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