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SEN兒童未達標 民建聯倡推評估及訓練資助券縮短輪候時間

撰文:李宇婷
出版:更新:

現時約有1.9萬名6歲以下學前特殊教育需要(SEN)兒童,民建聯引用新數據顯示,只有一成六有需要兒童能在目標輪候半年即能接受評估、而接受相應訓練的零輪候目標更只是空談。因此,他們建議政府推出評估和訓練資助券,讓有需要兒童能及3至5歲的黃金期內及早接受評估和相應訓練,以便在6歲時能入讀主流小學。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李世榮稱與協康會合作,並訪問家長及專業團體探討特殊教育需要學前兒童困境,發現小朋友申請社署要先評估再轉介,但只有約一成六的輪候時間為3至6個月、輪候6-12個月則有約35%,13%更要輪候18個月或以上;但根據政府的目標應是九成新症要在半年內可接受評估,形容輪候時間之長不理想。

因為,SEN兒童理應及早評估,以期在3歲或更早的黃金期介入期接受訓練,好讓他們能在正常入讀小學年齡入讀主流學校。不過,民建聯另一名議員顏汶羽指,接受評估後,若需接受社署提供的訓練服務,同樣又是一次長時間的輪候,等3個月至半年的有25.7%、等半年至12個月則有31.8%、等12至18個月的更有22.3%。

輪候時間長令SEN童錯失介入黃金期

他指,漫長的輪候令小朋友至5至6歲才可接受本應於3歲便需接受的教育和訓練:「政府的零輪候目標根本不做到」。他解釋,6歲前是黃金介入期,最理想是兩歲能接受評估辯識所需服務,3歲前接受相應訓練,令有需要兒童於6歲可入讀主流小學,若延至5至6歲前才有訓練服務,相距入讀主流學校的時間太短,家長也明白子女難入融入主流小學。

議員林琳認為,政府及學校的支援要加強,指有不少家長指主流幼稚園對SEN學童的支援不足,教師則指SEN學童需要照顧的時間較多,但主流學校普遍沒有訂立SEN學童比例,若學校的SEN學生比例較高時,教師花在照顧相關學童的時間較長,令教學時數相應減少,影響教學進度,承認兩者難以平衡。她指,有教師反映雖然在學時,幼兒教學是必修科但課時短,令他們面對學生時有老鼠拉龜不知如何入手的感覺。

倡推訓練學習券 每年資助4000元

因此,民建聯建議推評估券資助到家長和學童到私營或社會機構及早做評估,確定所需康復服務。顏汶羽稱,公營機構也要想方法縮減輪候時間,或可考考公營兒科專科也做評估服務。其次,是資助購買訓練服務,當小朋友做完評估後,便可以訓練學習券到私營或社福服務機構接受訓練,每年資助額為四千元。

李世榮則指,應取消關愛基金普通訓練津貼的資產審查機制,現時該項津貼金額為每月約3500元,因學童需要與家庭資產無關,關鍵是及早提供協助讓他們可回主流學校。他又建議優化高額津貼,把資助額提高一倍。

其他建議包括增加地區的家長家屬資源中心、政府定期公布評估及訓練的輪候時間、增加個案經理及增加心理學相關支援。李世榮指SEN學童的家長也是照顧者,心理壓力極大。林琳則指公布輪候時間表有助社會得悉服務需要,也有助訂立達至零輪候的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