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主路


「三民主義 吾黨所宗 以建民國 以進大同」
1912年1月1日,號稱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肇建。當時,台灣還是日本殖民地,所謂「民主共和國」也只是「號稱」而已。《三民主義》開首四句歌詞,更是道盡「台灣」、「中國」、「中華民國」和「國民黨」之間糾纏不清的關係。縱然血跡斑斑,縱然台灣有人不見得認同「中華民國」,但先輩的建國理想,正在台灣落地生根。
台灣民主路之推進,與如何詮釋、轉化「中華民國」與「台灣」大有關係。
1945年,日本戰敗,中華民國「接收」(或光復)台灣--「中華民國」與「台灣」糾纏之始;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國民黨政府血腥鎮壓,激化長達數十年的族群撕裂;1949年國民黨內戰失利,退守台灣,200萬軍民倉皇湧入,開啟所謂「中華民國在台灣」時期。
國府抵台初期,由於種種原因,蔣中正在台灣做了兩件在大陸未曾做過的事情:一是推行土改,其二是實行「白色恐怖」,嚴厲鎮壓異見分子,並大搞個人崇拜--此為台灣民主最為艱困之時,同時又是台灣民主運動起點。
1975年,近百年唯一曾統治大陸和台灣的蔣中正病逝。與視台灣為「光復基地」的蔣中正不同,1978年執掌大權的蔣經國,不僅被喻為「台灣奇蹟」的推手;客觀上,也促使「中華民國是台灣」的可能性。
蔣經國叫人又愛又恨--其於任內大力發展經濟、廣納台籍菁英,致力消減外省人、本省人的衝突;同時接連打壓民主運動,亦須為任內發生的「美麗島事件」、「林義雄滅門慘案」負上最終責任--但這位讓不少台灣人感念的獨裁者,在其生命最後幾年裏,頂住壓力,主動、決心放棄權力,開放報禁、黨禁,此為台灣民主發展的重要一躍。
1987年,蔣經國宣佈「解嚴」,束縛台灣人凡38年的戒嚴時期正式結束,台灣離實行民主普選,一步之遙。半年後,蔣經國病逝,由蔣經國大力提拔、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李登輝繼任總統。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與蔣中正、蔣經國時期相比,台灣人這時已昂首走上民主正道,「中華民國」與「國民黨」這對連體嬰終於要分開了--1991年國民大會改選,1992年立法院全面改選,1996年首次一人一票直選總統。台灣民主開花結果,迄今已經 2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