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第三世界的國際巨星Bob Marley 用雷鬼音樂為社會運動發聲
人類歷史當中,沒有其他音樂人的影響力能夠與他匹配。一位在音樂、政治甚至靈性層面都擁有近乎神級地位的人物—Bob Marley。來自牙買加,他以詩篇般的音樂為牙買加人發聲,是首位來自第三世界的國際巨星。Bob Marley的作品至今獲得上十億計的串流收聽及數百萬的唱片銷量,當中的精選大碟《Legend》仍然是全球最暢銷的雷鬼音樂專輯。Bob Marley短短36年的人生、12年的音樂生涯,卻留下了近半世紀後人無法超越的絕世佳作。
相關圖輯:KKBOX 2020百大歐美單曲:BTS、BLACKPINK爆紅揮底Billie Eilish(點圖放大瀏覽👇👇👇)
雷鬼音樂(Reggae)是一種於60年代成形,來自牙買加及西印度群島的音樂,其風格深受爵士樂、R&B、Mento、Ska及Rocksteady等影響。標誌性的offbeats和斷奏 (staccato)令它聽起來帶有慵懶、隨意的感覺。不過,雷鬼音樂其實大有來頭,它在2018年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科文組織認為雷鬼音樂「對國際討論不公、反抗、愛和人性等議題有貢獻,凸顯這種音樂的活力,同時於理智、社會政治、感官和心靈層面」。在自由愜意的節奏背後,往往是嚴肅的議題,是當時正在爭取獨立的牙買加人抒發對社會不公的一大途徑。
〈Simmer Down〉
Bob Marley 出身自牙買加的鄉村Nine Mile,父親是英國籍白人而母親是非裔黑人,像他的這種混血兒在當地可謂受盡歧視,有色人種固然不能踏進白人社會,就連黑人也嫌他「不夠黑」。在兒時所受的欺凌,啟發他長大後為不公義發聲。1963年,Bob Marley與兒時好友Bunny Wailer和幾位音樂人組成了樂隊The Wailers,他們的首支單曲〈Simmer Down〉登上了牙買加當地的流行榜冠軍並大賣70,000張,令他們一舉成名。儘管元組成員Peter Tosh曾表明自己不喜歡這首作品,但作為首發單曲,這首歌還是有它的紀念價值。
〈Trenchtown Rock〉
被稱為牙買加的荷里活,Trench Town是牙買加首府Kingston的一個貧民區,卻是孕育出眾多rocksteady和雷鬼音樂人的搖籃。Bob Marley和他的樂隊有多首歌曲都提到這個地方,當時的Bob Marley也在捱著肚餓的環境中成長,一邊打工一邊追逐他的音樂夢。當中在他26歲時推出的 〈Trenchtown Rock〉 中的這一句歌詞,更被譽為世上最偉大的歌詞之一:“One good thing about music, when it hits you feel no pain. So hit me with music, hit me with music” 而這正正也是 Bob Marley 一生所奉行的信仰,就是將愛與和平、反戰、種族平等這些大道理,以節奏輕快的雷鬼音樂傳揚至全世界。
〈Get Up, Stand Up〉
60年代初,創立自牙買加的Island唱片公司將基地移至英國,趁著The Wailers漸漸獲得注目,Island創辦人之一Chris Blackwell隨即與樂隊簽下合約,推出了《Catch A Fire》及《Burnin’》,成為樂隊最受歡迎的專輯之一。當中《Burnin’》收錄的 〈Get Up, Stand Up〉 被譽為抗爭名曲,在往後世界各地的社會運動中,其歌詞 “Get up, stand up, stand up for your rights! Get up, stand up, don't give up the fight!” 都經常被用於在標語中。
其實牙買加自1962年獨立以來,雖然擺脫了殖民地的統治,但獨立後人民的生活大致仍沒有得到改善,而民生問題往往是音樂創作的靈感來源,也催生出雷鬼這種能夠代表牙買加人民族身分的音樂。Bob Marley堅定的歌聲、鏗鏘的歌詞,想不到在40年後仍然適用,驚覺社會進步但不公義並沒有因此消失,猶幸還有Bob Marley的歌聲陪伴受壓迫的階層,給予他們持續抗爭的力量。
〈I Shot The Sheriff〉
「我射殺了警長,但我發誓我是為了自衛。」這首歌曲述說牙買加人民所受的種族壓迫,歌曲中的主角被警官誣衊,最後為了自衛不得不鼓起勇氣殺了警長,帶出合理自衛的議題。〈I Shot The Sheriff〉 出自1973年的大碟《Burnin’》,但令到這首歌曲一舉成名的卻是有結他之神稱號的Eric Clapton。
當年剛剛打進歐美市場的The Wailers,在當時的音樂人圈子大獲好評,Eric Clapton在聽過專輯之後,就立刻決定要翻唱〈I Shot The Sheriff〉這首歌曲。結果Eric Clapton的版本甫推出就登上Billboard Hot 100的冠軍,令The Wailers在歐美的人氣更盛,更開始以開場嘉賓的身份參與全美的巡演。可惜此時The Wailers的元組成員也決定分道揚鑣,各自以個人名義發展,Bob Marley則另覓樂隊新成員,組成了新的Bob Marley & The Wailers。
〈No Woman, No Cry〉
1974年,Bob Marley推出唱片《Natty Dread》,這是首張Peter Tosh及Bunny Wailer沒有參與的The Wailers唱片。當中首次收錄〈No Woman, No Cry〉 這首名曲。雖然歌名與悠揚的旋律讓很多人認為是一首情歌或是女權運動的歌曲,但其實 〈No Woman, No Cry〉的創作是紀念Bob Marley童年在Trench Town貧民窟的回憶,更藉此感謝在他捱餓時接濟他的兒時好友 “Tartar” Vincent Ford。
不過這首歌曲更為人熟知的版本則是1975年Bob Marley在倫敦巡演所收錄的現場版本,不僅為他帶來國際性的知名度,雖然沒有登上任何流行榜,卻獲得很多著名歌手如Joan Baez、Boney M、Fugees等翻唱,被納入格林美與搖滾樂名人堂、滾石雜誌評選為五百大歌曲的第37位,可見真正的經典不一定需要排行榜的加冕。“No woman, no cry… Everything's gonna be all right”勉勵人們在經歷低潮時,只要想起一直在身邊的好友,一起展望將來就能熬過去。
〈One Love / People Get Ready〉
〈One Love〉 這首歌曲於1965年首次面世,是元組成員的The Wailers灌錄的Ska版本,不過更受歡迎的版本則是1977年收錄於大碟《Exodus》中的〈One Love / People Get Ready〉。當時Bob Marley移居英國,並推出了大受歡迎的《Exodus》,當中的單曲〈Exodus〉、〈Waiting in Vain〉、〈Jamming〉、〈One Love / People Get Ready〉都在英國流行榜取得亮眼的成績。
當時牙買加面對內戰的威脅,所以Bob Marley希望以《Exodus》與《Kaya》兩張大碟傳揚愛與和平、人民團結等的訊息。〈One Love〉 是近乎詩歌的流行曲,歌詞“One love, one heart, Let's join together and a-feel all right”在當時撫慰了飽受槍戰威脅的牙買加人民的心靈。1978年,Bob Marley回到牙買加參與「One Love Peace Concert」演唱會,在32,000位觀眾的面前,將兩位敵對的政客帶到台上,在歌曲 〈Jamming〉 的烘托之下,促使兩人歷史性的握手,間接平息了持續已久的內戰。Bob Marley的音樂雖然標誌著抗爭,但他所的帶來的和平之聲,也正好為社會運動的躁動不安帶來微妙的安撫作用。
2020年不僅是Bob Marley誕生75週年,更是他的名曲〈Redemption Song〉推出40週年,〈Redemption Song〉在1980年10月首次面世,收錄於這位傳奇音樂人的第9張專輯《Uprising》當中。其靈感啟發自泛非洲主義先鋒Marcus Garvey名為《The Work That Has Been Done》的演說,被世人推崇為流行文化中最偉大的歌曲之一。在現代社會,Bob Marley的不朽經典,繼續為受壓迫的人們帶來力量和救贖。就讓我們再次投入Bob Marley的雷鬼音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