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變色龍 David Bowie 在1975年開創出 plastic soul 風格

撰文:袁智聰
出版:更新:

英國搖滾變色龍 David Bowie 在1975年3月7日發表的第九張專輯《 Young Americans 》,如今已告面世45週年。當年 Bowie 開宗明義地向美國 Philly soul / soul & funk / R&B取經,以他的英倫白人風格來詮釋騷靈音樂,創造出其非典型騷靈的 plastic soul 聲音。專輯裡向 The Beatles 致敬之餘,更與 John Lennon 合作出他的第一支美國冠軍單曲《 Fame 》。

已故英國搖滾傳奇 David Bowie (1947 - 2016)之所以有「變色龍」的稱號,因為在其藝術生涯上無論是他的音樂風格,抑或外觀形象,都在不斷發生蛻變。來到1975年,這位搖滾變色龍投下的新指標,是朝向美國的騷靈音樂( soul music )探討,蛻變成為一名英倫騷靈音樂人——所說是 David Bowie 在1975年3月7日發表的第九張專輯《 Young Americans 》,他實行洗心革面地擺脫過往的 glam rock 姿態,開拓出他的 plastic soul 聲音。

1975年開創出 plastic soul 聲音的英國搖滾變色龍 David Bowie。(互聯網圖片)

回到70年代初, David Bowie 是最舉世聞名的指標性英國 glam rock 巨星。直至1973年夏天 Bowie 發表「告別」宣言——即宣佈告別 Ziggy Stardust 這個雌雄同體外星人搖滾巨星身分,並將伴奏樂團 The Spiders from Mars 解散,正是他有意結束那個故有的 glam rock 模式。經過了改編歌專輯《 Pin Ups 》後,在1974年5月出版的《 Diamond Dogs 》專輯,無論是向喬治歐威爾( George Orwell )的反烏托邦/政治諷喻小說《 Nineteen Eighty-Four 一九八四》取材,抑或在音樂上呈現頹靡末世氣息與戲劇性,皆見證到他帶來的改革,把作品提昇至藝術搖滾層次,但是還存有多少 glam rock 的蛛絲馬跡,甚至當時他的「獨眼龍」形象,亦仍是保留著 glam rocker 的髮型。

關於喬治歐威爾《一九八四》: David Bowie 的末世預言警號

所以《 Young Americans 》在1975年春天的出現,那就是 Bowie 要去蕪存菁地解脫之先前 glam rock 的枷鎖,拓展出另一片音樂新天地。

David Bowie 在1975年3月7日發表的《 Young Americans 》專輯,唱片封面也是「吸煙的男人」之典範。

《 Young Americans 》是 David Bowie 開宗明義地向美國 Philly soul / soul & funk / R&B 黑人音樂取經的專輯。專輯在 Philly soul 原產地費城以及紐約市這兩個城市灌錄,而錄音室 session 上亦差不多全以美國樂手作為班底,陣中包括嶄露頭角的爵士色士風手 David Sanborn ,來自Sly and the Family Stone 的鼓手 Andrew Newmark ,和唱歌手之一是當時仍未作個人發展的騷靈唱作人 Luther Vandross , 跟 Bowie 合作多時的鍵琴手 Mike Garson 和《 Diamond Dogs 》時已有參與的結他手 Earl Slick 都是來自美國,而紐約結他手 Carlos Alomar 更是自此跟 Bowie 展開20多年的合作無間關係。

那何謂「膠騷」 plastic soul 呢?有別於正路的藍眼睛騷靈( blue-eyed soul )或白人騷靈( white soul )流派,那是 Bowie 向美國黑人騷靈音樂取經得來,但卻又不是要玩得很正宗真實,而是以他的英國白人風格來詮釋騷靈音樂,創建出其英倫摩登騷靈聲音/非典型騷靈,從而深深地影響著80年代英國新浪潮紀元的英式白人騷靈取向。當年, Bowie 也因為騷靈音樂的取向,而難能可貴地登上了美國黑人音樂節目《 Soul Train 》演出。

另一個蛻變是外觀上。《 Diamond Dogs 》專輯面世之後, Bowie 在同年已換上了判若兩人的新形象,而他這個一頭橙橙金金燙貼髮型、穿得西裝筆挺的摩登帥氣優雅紳士打扮,也廷伸到《 Young Americans 》時期,踏入其「白骨公爵」( The Thin White Duke )階段。

沒錯《 Diamond Dogs 》內的《 1984 》是 Bowie首次採用 disco / funk / soul曲風之歌曲,然而《 Young Americans 》專輯主題曲兼先行單曲《 Young Americans 》,才是他在 Philly soul 影響下的第一首 soulful 歌曲, Bowie 的主唱跟 David Sanborn 的色士風與一眾和唱是如斯絲絲入扣而來,是一首矯飾而柔揚、優雅而流麗的騷靈搖滾流行曲。

《 Fascination 》是 Bowie 跟 Luther Vandross 合寫,那本是 Luther 的一曲《 Funky Music 》,祭出是如斯魅惑的 soul-funk 曲目,跟 Stevie Wonder 的聲音來得一脈相承。

要 ballad 曲子,《 Win 》是介乎 soul 與 soft rock 之間,其夢幻色彩,若然如今稱之為 dream-pop 也沒有多大違和感;《 Right 》這首 Bowie 勾勒出城市風景的 soul-funk 歌曲,chill 到一個點,那壓根兒是後世所說的 neo-soul 來。

《 Young Americans 》的有趣之處是 Bowie 一方面向美國騷靈音樂獻媚、要進一步打開美國市場,但另一方面又沒有對英倫音樂忘本,於是他改編了 The Beatles 的後期曲目《 Across the Universe 》,重新演繹成一首 rock ‘n’ soul ballad (有 John Lennon 和唱與彈木結他)。其實 Bowie 向 The Beatles 致敬也不獨只有此曲,主題曲《 Young Americans 》由和唱歌手所唱出的一句「 I heard the news today oh boy 」,就是取自 The Beatles 的1967年迷幻歌曲《 A Day in the Life 》之歌詞。

專輯的另一重點單曲,固然是 Bowie 跟惺惺相惜的 John Lennon ,以及 Carlos Alomar 合寫出的《 Fame 》。在 Lennon 的和唱、 Carlos 一手未來派的 funk 樂結他 riff 主奏、奇幻的主唱聲效下,此曲壓根兒創造出型格的 new funk / modern pop 風格,也成為了 Bowie 的第一首美國冠軍單曲。到了1977年,David Bowie與John Lennon和Sean Lennon父子更曾以私人性質與來港渡假旅遊,留下一批照片。當 Bowie 在1990年出版精選專輯《 Changesbowie 》時,《 Fame 》的90年 remix 版亦再作為主打單曲《 Fame '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