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港台作曲家交流 @Freespace - 台灣當代古典女作曲家

撰文:宋燁文
出版:更新:

香港西九文化區,其實一直有眾多有志之士為香港的藝術界、音樂界去盡一分力,即如 Freespace 自由空間,除了舉辦不少文藝活動,也有即將舉行的「 Freespace Jazz Festival 」,而在這之前,Freespace 上星期邀請了三位台灣女作曲家 —— 林佳瑩、張譽馨和鄭伊里來和香港的音樂家作曲家交流並舉行了一場小型音樂會。

10 月 31 日,風大了,也感到空氣中的點點涼意,現在走到街上都會穿外套了(本人怕冷),而這次的訪談在西九的文化區的 Freespace,老實說,自 2015 年的 Clockenflap 後,這還是我第一次再回到西九,也是我第一次可以看看 Freespace 是怎樣一個景地。由九龍港鐵站走過去都要十五分鐘,走得我也要脫下外套,但幸好是秋冬,不然到了訪問場地時女作曲家都會看到我滿頭大汗了。

走到 Freespace 位置,先經過了「留白」這間餐廳/livehouse,這是可以聽到 jazz、和朋友把酒談天說地的地方,在想:可惜這不是訪問的地點呢。最後上到去 Freespace 內的演出場地 —— 細盒的後台,我盡力用我不太好也不太爛的國語和訪談的主角林佳瑩、張譽馨鄭伊里和打個招呼:「你們好!」之後我還是補上一句叫三位別怪我的國語說得不好... 鄭伊里道:「也可以說英語啊!」我也即時放下心頭大石。

按下 iPhone Voice Memos 的錄音制,在這間少少的、有著三部鋼琴的採排室,我們的對談就開始了。

先來認識一下三位台灣女作曲家:

林佳瑩是台灣首位榮獲英國皇家愛樂協會作曲大獎( 2018 年)的得主;在 2017 年獲韓國歌德學院( 德國文化中心 )委託創作獎與傑出創作表彰,及於美國西雅圖管弦樂團 2018-19 Celebrate Asia 國際作曲比賽首獎;

張譽馨則是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音樂哲學博士候選人,專精領域為作曲與音樂理論。作品多次獲獎及受邀赴 Cortona Sessions 、Etchings Festival 、 MISE-EN Festival 等音樂節進行交流與演出。;

鄭伊里自幼接受古典音樂教育,目前專注於即時電聲結合樂器與裝置表演。作品多次獲得肯定,2019 年更受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支持至匈牙利 Peter Eötvös 當代音樂基金會培訓。

三位都是和古典音樂有著緊密關係的音樂人,但她們所演奏的音樂 —— contemporary classical music 又是一樣甚麼呢?

「首先,這不是將 contemporary music 和 classical music 的結合,」林佳瑩說。「contemporary classical music 是一種屬於 classical music 的延伸,是代表著 20、21 世紀的 classical music。」那甚麼是「屬於這個時代」的古典音樂?那就要理解一下 classical music 的過程:自中世紀的 Medieval music、文藝復興時期也好, Baroque 時的 classical 也是,現在這個時候的 classical,就可以叫作是 contemporary classical music,就是「 classical music happening now 」。林佳瑩和張譽馨解釋。「當然我們是亞洲人,所以作品也會加入亞洲的元素。」

訪談當日原準備了問她們對香港有何印像,但發現三位都是第一次來港,她們對香港都是「大城市」的感覺,到問她們當初為何個來港參與這個交流計畫時,同場捌號會所的藝術總監林芳宜緩緩說起:「去年是我首次來港,參加了西九舉行的一個研討會,認識了龔志成和其他香港的音樂家,而因為 contemporary classical music 和 indie music 或 classical music 比起來領域較小,我們不太認識香港在 contemporary classical music 的音樂人,所以這一次的研討會是一次很有趣的體驗也成了這個交流會的開端。」

鄭伊里自己是鋼琴家,但喜歡將樂章配上電音上 —— 不是震耳激烈的電音,而是近似 ambient 的旋律和節拍,「我主要是用電腦的 software 去弄一些聲音,但當然我是集中在創作樂章上,電音部份也是襯托來的。」問到她們可不可以利用不同的樂器融會在一起去創作音樂,林佳瑩說:「這則要看作曲家的意念了,當中的過程也不容易。」

左起:鄭伊里、林佳瑩和張譽馨(攝:宋文)

老實說,我也是在聽了訪問後的演奏會,才對 contemporary classical music 更實際的理解,就是利用 classical 音樂的樂器,或以過去的樂章作基礎去演奏出實驗、或 ambient 甚至 minimalism 的音樂。在演奏會當晚,除了演奏三位台灣女作曲家的作品外,也有香港 contemporary classical music 的作品,包括盧定彰的《 Poids 》和李一葦的《 APOCRYPHA 》,樂章都是介乎一些大自然的天籟聲音,去到懸疑片恐怖片的配樂感覺也會有;三位台灣作曲家的作品則除了張譽馨的《 In the Midst of Withering 》、鄭伊里的樂章《 Waves 》外,林佳瑩所作的《 ISOLARION 》鋼琴曲也是當晚的亮點。

若有更多不同的音樂人、創作人與香港藝術家交流、合作,甚至令他們的作品接觸到更多香港觀眾聽眾,那香港人的文化視野必定可以得到更廣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