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ott Walker音樂回顧:流行到實驗 深深影響 Bowie 至 Jarvis
【R.I.P.】Scott Walker 剛在3月25日與世長辭,其傳奇性音樂生涯上之最大典故,是他由60年代瘋魔萬千樂迷的流行樂團 The Walker Brothers 裡之年青 pop icon ,而到後來走上相當偏鋒實驗、深邃闇黑的 avant-garde 音樂路線;Scott Walker獲譽為樂壇上其中一把最獨特聲線的磁性深沉、帶有戲劇性之男中音嗓音,以及其音樂上的靡爛蒼白氣息,也被無數後世的歌手所仿傚。最早深受他影響,是以英國搖滾變色龍 David Bowie 為最顯而易見。
影響力無遠弗屆的傳奇性唱作歌手 Scott Walker 剛在3月25日與世長辭,享年76歲,其離世消息由跟他合作無間近15年的獨立名廠 4AD 公佈。
從美國移居英國的 Scott Walker ,其傳奇性音樂生涯上之最大典故,是他由60年代瘋魔萬千樂迷的流行樂團 The Walker Brothers 裡之年青 pop icon ,而到後來走上相當偏鋒實驗、深邃闇黑的 avant-garde 音樂路線,彼此有著極大的反差程度,顛覆了「老牌歌手」就是要出來唱經典懷舊金曲的定律。
而 Scott Walker獲譽為樂壇上其中一把最獨特聲線的磁性深沉、帶有戲劇性之男中音嗓音,以及其音樂上的靡爛蒼白氣息,也被無數後世的歌手所仿傚。最早深受他影響,是以英國搖滾變色龍 David Bowie 為最顯而易見( Scott 只比 Bowie 年長四年),還有 Leonard Cohen 、 Roxy Music 的 Bryan Ferry ;再到後來的 David Sylvian ( Japan )、 Marc Almond ( Soft Cell )、 Julian Cope ( The Teardrop Explodes )、 Nick Cave ( and The Bad Seeds )、 Jarvis Cocker ( Pulp )、 Thom Yorke ( Radiohead )、Damon Albarn ( Blur ) 、 Neil Hannon ( The Divine Comedy )、 Alex Turner ( Arctic Monkeys )等別具個性的歌手,他們的演繹方式皆是師承自 Scott 而來。
來自 The Walker Brothers 的60年代流行巨星
本名 Noel Scott Engel 的 Scott Walker 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漢密爾頓,他在1964年於加洲洛杉磯組成 The Walker Brothers ( Walker 只是他們的藝名而非親兄弟),跟著他們因為受到英倫 Swinging London 文化感染而在1965年初遠赴英國發展、簽約當地唱片公司。
結果當年夏天出版改編自 Burt Bacharach / Hal David 的 ballad 歌曲〈 Make It Easy on Yourself 〉成為了英國單曲排行榜冠軍,在季軍單曲〈 My Ship Is Comin' In 〉後,他們旋即在1966年初出版了另一冠軍單曲〈 The Sun Ain't Gonna Shine Anymore 〉。
那些年 The Walker Brothers 在英國真的很紅,其火熱程度是可以直逼 The Beatles ,當其名氣回流到美國,這隊立足英國的美國人樂隊在60年代美國媒體眼中也是的 British Invasion 樂潮之一分子。 The Walker Brothers 在1965至1967年間在英國出版過《 Take It Easy with the Walker Brothers 》、《 Portrait 》和《 Images 》三張專輯,當時以玩改編歌為主的他們所帶來盡是柔揚悅耳、流麗動聽的 soft rock / orchestra-pop曲目。
別樹一幟個人唱作歌手
繼而 Scott Walker 作單飛發展,以個人姿態在1967至69年間相繼出版了《 Scott 1 》、《 Scott 2 》、《 Scott 3 》、和《 Scott 4 》這經典四部曲專輯(當中還有一張《 Scott: Scott Walker Sings Songs from his T.V. Series 》),奠定了他別樹一幟的歌手地位。
Scott Walker 起初的個人專輯,都是以改編別人的歌曲為主,他只是半個創作作歌手,如他翻玩了不少 Jacques Brel 的歌曲。直至1969年的《 Scott 4 》,才是他的全創作曲目個人專輯。
可是跟著踏入70年代 Scott Walker 的個人發展的商業成就只見日漸失勢,致使 The Walker Brothers 在70年代中復合,1975年專輯《 No Regrets 》算是回勇之作,改編 Tom Rush的同名歌曲也成為 The Walker Brothers 最後一首大熱金曲。The Walker Brothers 再多灌兩張專輯,然而Scott卻不甘繼續充當一位流行音樂人、譜寫動聽流行曲。之後 Scott 淡出樂壇、不想再當公眾人物,他的音樂發展也出現反常的情況。
十年一張專輯
1984年他以個人專輯《 Climate Of Hunter 》重返樂壇,帶來是一張出乎意料之外的 art rock 作品,教他的故有樂迷聽得不知所措,也交代了他要擺脫流行音樂的枷鎖。這是他在80年代的唯一專輯。
然後再相隔11年後,他在1995年發表的回歸專輯《 Tilt 》,亦是他在90年代唯一出版過的唱片。蓋著一個漆黑的唱片封套,《 Tilt 》是一張如斯幽暗、慘白、深潛、孤絕的作品,進一步朝向深邃的 avant-garde 音樂範疇進發。
之後 Scott 為「占士邦」電影《 The World Is Not Enough 》主唱一曲〈 Only Myself To Blame 〉,繼而又為德國女歌唱家 Ute Lemper寫了兩首歌〈 Scope J 〉和 〈Lullaby (by -by-by) 〉,還有參演《 Meltdown Festival 》音樂節、為電影《 Pola X 》創作配樂。更為樂迷津津樂道,是他替 Britpop大團 Pulp的2001年專輯《 We Love Life 》擔綱唱片監製。
加盟 4AD 走向 avant-garde 音樂範疇
在2004年加盟英國傳奇性獨立廠牌 4AD 的 Scott Walker ,他在2006年帶來跟《 Tilt 》再隔11年的全新專輯《 The Drift 》, Scott 果然愈老愈 cult。
《 The Drift 》是他歷時七年創作與灌錄的專輯,延續著前作之闇黑低迴異境,但卻更呈烈性音質,蟄伏著不尋常的微細音響,所呈現出是儼如 gothic 音樂的深沉低調,奏出異常疏離冷酷的氛圍,管弦樂之演奏亦處於那麼悲愴驚慄,又祭出異常疏離冷酷的工業氛圍。到2012年又帶來同樣前衞音樂風格的《 Bish Bosch 》專輯。所以《 Tilt 》、《 The Drift 》和《 Bish Bosch 》亦構成了 Scott Walker 的 avant-garde 三部曲專輯。
而且他更在2014年跟美國drone doom / avant-metal樂團 Sunn O))) 以 Scott Walker + Sunn O))) 的《 Soused 》專輯,一曲〈Brando〉影片由法國/奧地利藝術家、編舞家 Gisèle Vienne執導。
Scott Walker 的最後一張個人專輯,是在2016年於 4AD 出版的 Brady Corbet 電影原聲配樂專輯《 The Childhood of a Leader 》。他在離世前的最後作品,是去年為由 Natalie Portman 主演的 Brady Corbet 電影《 Vox Lux 逆光天后》帶來的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