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耳喵】Meow The Police : 成長會將一個人的熱情與意志拖垮

撰文:黃靖詒
出版:更新:

常言道,做貓比做人好。許多人類社會制度下的禁忌行為,在貓的世界都能夠任意妄為,譬如瘋狂舔弄自己下體會被人讚嘆可愛,譬如屙屎不用沖廁,譬如隊(貓)草不用怕被police拘捕。以樂隊 No One Remains Virgin 成員身份為人認識的電子樂手 Mono Koo ,最近化身 Meow The Police 推出〈 Just Okay 〉及〈 That Maybe Good 〉兩首新作,便是一場 don’t give a damn 的聲音實驗。

以「 extreme pop 」樂隊自居,No One Remain Virgins 於七年前發表樂隊唯一一張專輯《 Life fucks everyone 》,偶爾翻出來重溫仍是一張頗耐聽的專輯,在香港為數不多的噪音美學風格出品中份屬佳作。當初由 Bowie Mok 、 J Mak 和 Mono Koo 三人組成,後兩者在專輯推出不久後即離港移居台南,在當地經營小餐館「 Fat Cat Deli 」,後來又因緣際會到美國工作及定居。這些年間未曾言解散,偶爾發表新作,有呼應同性婚姻權益問題的〈 Gaycore Never Die〉,也寫下向魚蛋革命事件致意的〈 電腦大爆炸 〉。

另外亦有以實驗手法翻玩夏金城、李秋霞和尹光的作品。

直至上月底, NORV 在臉書改以 Meow The Police 名義發表新作〈 Just Okay 〉,可愛的名字源自 Mono 為家裡的貓咪們購買貓草時腦裡閃過的冷笑話,亦是他的個人音樂習作。在這次文字訪問中,Mono 除了與我們分享了 Meow The Police 的創作意念,以及對時下音樂生態的想法與反思外,更特地以兩隻貓咪的生活片段剪輯成一條短片供扭耳仔使用,特此感謝。

《 Life fucks everyone 》是一張2012年的專輯了,說起來那年頭的音樂人許多都悄悄不見了,像 The Yours 呀, Dada Baba 呀,樂迷們也是從覺得可惜變成安然的懷愐。若果 NORV 還是活躍的樂隊的話你們認為會過得怎樣?

假設 NORV 還是活躍的話,我也好奇可以活躍多久。《 Life fucks everyone 》發表三個月後,我(Mono)與 J 已搬到台灣,Bowie 留在香港。爾後幾年我也想多發一張專輯才正式解散,亦已灌錄了一些沒發表過的新作。可惜活躍成員其實只剩我一個,即使以 NORV 名義發表也跟以前相去甚遠。假如 norv 真的還健在,我猜那大概會變成一個沒法玩 live 的一人創作代號。不過我們以前的現場演出也以不堪入目見稱,也許這也非壞事。哈!

看著像 NORV 這一類「死唔斷氣」的音樂單位,每有新作都會有一種「啊,他們還喜歡著音樂就好」的感觸。你們覺得音樂在生命中的位置與過去創作慾旺盛時相比有何不同呢?

單以創作慾而言,其實也沒有減少過,反而是技術上的不足,得強迫自己重新學習。至於音樂的位置這個問題有點抽象,像我們這些成長於九十年代的人,或多或少會覺得 indie 的黃金時代早已過去,加上 social media 引發的 attention seeking 氾濫實在令人審美疲勞,尋找好音樂的過程已由以前令人期待的 digging 變成現在敎人生厭的 clicking。有如毒癮般,到現在也忘不了剛聽到 Autechre 或 MOHA! 時的震撼,一直想在新音樂中找回那種快感但已非易事。

正如那張” This sticker will last longer than your band. “貼紙所言,香港能夠玩上二十年而且一直保持穩定產量的樂隊真的比較少(嗯細心想想台灣好像也不多),願意分享一下對這種長青很難的音樂圈生態的見解嗎?

我覺得成長的轉捩點有兩個:一是當你發覺自己與所有人一樣都以為自己與別不同的時候;二是當你發現明日之後還有明日的時候。這兩個事實足以將一個人的熱情與意志拖垮。

圖片來源:No One Remains Virgin 臉書專頁

對香港還是望之生厭嗎?抑或像退下來的樂隊生涯一樣,已經沒那麼在意了?

老實說,都已經搬走六年多,很多事情也沒有以前親身感受般切身。不過到死也不想回去就是百分之一千肯定的。

最近愛聽什麼?

DRINKS / Equiknoxx / Honnda / Young Fathers / Ghostpoet / Orange Juice / Jessica Pratt

最近有買下新樂器嗎 :)

生活艱難,愛莫能助。不過倒是想試試看 teenage engineering 新出品 modular 400,設計與定價皆吸引。

我不是很常聽 noise 類型的音樂,所以也不擅於解讀新作哈哈。〈 Just Okay 〉聽上去比過往更加擺脫「歌」的框架了,從前在噪音中暗滲的甜蜜元素如今也是埋藏得很深很深,這首歌背後有什麼想要表達的訊息嗎?還是就像歌名所說,是一種情緒狀態的呈現?

也許是因工作關係,現在接觸太多平均年齡二十歲的年輕人,發覺對不少人而言音樂不過是背景音效而已,跟我們以前對音樂的重視有很大落差。因此覺得倒不如專注造自己喜歡的東西算了,作品也沒要表達什麼,整個創作過程都是腦空空下完成,由一些隨機節奏開始,再把即興錄音拼貼而成,歌名也是取自公司某地獄同事的口頭嘽而已。整個創作心態跟以前已不同,現在打開 instagram 撲面而來都是一堆又一堆渴望被發掘的 portfolio,與其搭沉船,倒不如關門打打飛機算了。

2017年初到台南旅遊時,打算拜訪 Fat Cat Deli 時卻發現店面已經變成由火星咖啡館代理了,兩位在 Fat Cat 休業後的生活可好?

在台南的日子應該是我最懷念的時候,即使現在因工作關係搬到美國也偶爾會想回去。在美國的確有很多台灣沒有或是難以流行的新事物,而且持續不斷的文化衝擊也帶來很多新想法與反思。但始終還是台南的古樸與人情味最令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