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上後搖11連發!從成人動作女星 Rio 作品談 post-rock 電影配樂

撰文:黃靖詒
出版:更新:

後搖,除了是一種常用的人類繁衍姿勢外,也是華語地區樂迷對「 post-rock 」一詞的簡稱。而 post rock 所指的則是一場發揚於90年代的(反)搖滾樂運動,並於千禧年後逐步發展成一種風格化的音樂形式。那種以純樂器演奏及追求歌曲氛圍的特色,令近年不少後搖樂隊都成為電影配樂界的寵兒,而兩種後搖都曾先後出現於日本著名動作女演員的作品《ギリモザ絶叫!ビッグマグナムFUCK.》中。

「電影」既是八大藝術形式之一,也是用以形容另外七種形式的詞彙,我們都聽說過以下這種描述:啊,這名畫家 /這位小說家 / 這個編舞家的作品很有「電影感」。在歷史長河中算是與電影同時期萌芽的現代音樂也不乏追求「電影感 cinematic 」的創作者,像香港樂隊 Nowhere Boys 就自創「 cinematic rock 」一詞去介紹他們的音樂風格,而英國也有一隊叫 The Cinematic Orchestra 的前衛電子爵士樂隊 ———— 有趣的是,我們並不常聽見「這套電影真像一首歌」的說法。

由電影去配合音樂的情況,除了像《 Control 》《 Searching For The Sugar Man 》這種音樂人物傳記或紀錄片的題材,亦有 mv 這種影像形式的例子,我們甚至可以把曾經在 TVB 流行過一陣子的「音樂劇集」算進去。但說到能夠更全面結合兩者特質的創作形式,還得數電影原聲配樂(original film score )這回事。

出色的電影配樂,能夠把畫面中難以言喻的情感牽引出來 ———— 就像米開朗基羅一次又一次地把他心目中上帝的形象從大理石中「懷抱」出來一樣。眾多電影配樂家中,香港觀眾比較熟悉的有與波蘭名導基斯洛夫斯基合作無間的 Zbigniew Preisner在《 Batman : The Dark Knight 黑夜之神》和《 Shuttle Island 不赦島 》起了重要功效的 Hans Zimmer去年逝世的冰島作曲家 Jóhann Jóhannsson 等等;由香港傳媒人羅展鳳所著的對談錄《必要的靜默》收輯了 Philip Glass 、 Ennio Morricone 、久石讓等名家的心得見解,頗全面地勾劃出電影配樂作曲家的創作心態,值得好此道者一讀。

除了職業作曲家,尋找適合的音樂單位去負責配樂也是常見的手法,法國電子雙人組 Air 替 Sofia Coppola 首執導筒的大銀幕作品《 Virgin Suicide 》製作配樂便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單是那首〈 Playground Love 〉就完美刻劃出電影既黑暗又性感的不祥少女質感,甚至有樂迷認為是超越《 Moon Safari 》的 Air 生涯最佳專輯。除了電子音樂單位,後搖滾也是愈來愈受電影業界歡迎的風格。有別於在九十年代那種出於對搖滾的單一性的反動,由 Slint 、 Tortoise 、 Seefeel 、 Stereolab 、 Disco Inferno 等風格迴異的單位掀起的浪潮;當現在樂迷提起「 post-rock 」一詞時,難免會首先聯想起純樂器演奏的長篇曲目,講求作品氛圍和情緒爆發,編曲一般都予人遵從「鋪陳 > 引爆 > 再鋪陳」的公式創作的印象。

這種後來形成的音樂風格實在是非常適合作為電影配樂使用,畢竟配樂就是要做到表現氛圍和帶動情緒兩種主要功能呀,加上在人聲上一貫的留白處理,讓後搖樂隊能夠更容易配合這種創作方式。最近的例子就有去年大陸話題電影《大象席地而坐》,該片的配樂由武漢器樂樂隊「花倫」負責,去年十一月作大碟形式發行,可惜目前似乎仍然無法在大陸的串流網站以外細聽整張專輯。在全長接近四小時的電影中,時而鬱悶時而激烈的後搖樂章總是於最適當的時間浮現,填補了角色們面對現實處境無言忍受的空白。巧妙運用山歌、電子和民謠等不同元素去表現多樣化的情感,第一次嘗試配樂的花倫交出了無可挑剔的功課,成為史上首支入圍台灣金馬獎的樂隊,而在歐美國家就有更多後搖樂隊擁有參與電影配樂的經驗。

譬如蘇格蘭後搖班霸 Mogwai ,曾四度來港的他們在近十張錄音大碟中,其中四張便是電影原聲帶。而第一套由他們操刀配樂的電影竟然是一套(另類的)足球紀錄片《 Zidane: A 21st Century Portrait 》,這個組合即便 Mogwai 本身也認為過於大膽,直至導演向他們展示一段用〈 Mogwai vs Satan 〉為背景樂剪輯而成的試片後方始即場答應。概念雖然有趣,但我作為一個籃球迷,在看罷網民上載於 YouTube 的這段所謂「最佳一幕」後只感覺悶蛋到極點 ...... Mogwai 那帶有史詩感的音樂可能是整套電影最激動人心的部分了。實在可惜,畢竟施丹是一位如此具創造力的足球員

後來樂隊再為紀錄片《 Atomic, Living in Dread and Promise 》和科幻動作電影《 Kin 》編寫配樂,甚至涉獵電視劇集,與法國電視台的《 Les Revenants 》合作,成果相當有詩意,據傳也會負責計劃開拍的第二季的配樂 ———— 不難想像 Mogwai 的作品將會現身於更多不同類型的電影。

另一邊廂,美國後搖名團 Explosions In The Sky 的電影配樂處女作則是關於另一項運動:美式足球。這個題材對香港人來說比較陌生,不過美國人其實拍了不少以此運動為題材的經典電影,由傳奇影帝亞爾柏仙奴主演的《 Any Given Sunday 》就以戰爭片方式去拍攝一個職業美式足球隊的故事,把球場上對壘衝撞的球員拍得硝煙瀰漫。而與 Exposions In The Sky 在2004年結緣的《 Friday Night Lights 》則由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劇情關於一個德州小鎮高中美式足球隊的某個傳奇賽季,有血有淚揮灑青春汗水。出身德州的 Explosions In The Sky 團員們因為對原著小說相當熟悉而答允合作,不過卻並非以完全原創的方式,主題曲〈 Your Hands In Mine 〉就是從樂隊名盤《 The Earth Is Not A Cold Dead Place 》挪用的改編版本,由於太過經典的關係,也被後來的電視劇版本沿用。 Explosions In The Sky 有此經驗後,連續為《 Prince Avalanche 》、《 Lone Survivor 》、《 Manglehorn 》三套電影製作配樂。

在《迷幻列車 Transporting 》和《一百萬零一夜 Slumdog Millionaire  》兩片之間,英國導演 Danny Boyle 最為人熟知的電影作品相信是喪屍類型片的復興經典《 28 Days After 》,向來對音樂極為敏銳的 Danny Boyle 並沒有帶來另一張類型音樂雜錦,除了環境音樂宗師 Brian Eno 和美國 lo-fi 樂隊 Grandaddy 的作品外,就只有用上 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 的〈 East Hastings 〉去展現男主角甦醒後發現的末世風景。據傳製作組要以三顧草廬的請求方式才換來樂隊的首肯,而條件之一就是不能出現在正式出版的原聲帶專輯之中,因此不少樂迷都是在幾年後才發現這次合作。不過即使扣掉〈 East Hastings 〉,其實整張《 28 Days Later 》原聲帶也可說是一張輝的後搖專輯,負責配樂的作曲家 John Murphy 為了帶出在末世中的各種人性光輝與醜陋面貌,寫出了一系列具後搖爆發力的樂章,常說 post-rock 是搖滾中的交響樂,古典樂出身的 Murphy 可是作出一次搖滾性的嘗試。

誠然,後搖式音樂絕非後搖樂隊的專利,美國獨立名團 Yo La Tengo 就向來愛在每張專輯加入最少一首長篇搖滾曲目,而配樂家為了帶出作品深度而寫出具後搖風格的音樂也非罕見。由日本石川縣片商 S1 製作,著名女演員 Rio 擔綱演出的2009年電影作品《ギリモザ絶叫!ビッグマグナムFUCK.》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眾所周知,成人動作片是一個非常講究氣氛和情緒傳達的片種,本片導演 Kohaku Heki 選擇以 post-rock 風格的音樂為電影開幕,配合以捕足天空、花草、酒杯等「碎shot」剪輯合成的片段,打破了觀眾對成人動作電影的刻版印象,成功引導種種反思和情緒落差,音樂隨作品名字出現後靜止,再以主角 Rio 活潑登場帶出氛圍上的轉折效果,讓觀眾能夠在迷失過後立刻投入劇情當中;而仿佛為了呼應片頭音樂的運用,全長兩小時的電影中亦反覆出現各種激烈的後搖情節。

這種為切合電影氛圍而寫出後搖風味配樂的例子,也散見於其他電影類型。由美國獨立導演 Jim Jarmusch 就為電影《 Dead Man 》找來以民謠見稱的 Neil Young 負責配樂,而最終成品卻是具有相當的後搖味道,被不少樂迷視為神碟;而日本實驗噪音搖滾樂隊 Boris 也曾為導演的《 Limits of Control 》創作配樂

除了上述的原創合作,也有更多後搖作品被被選用於電影的案例。 This Will Destroy You 的作品曾分別出現在《 Moneyball 》和《 World War Z 》中,未知是否由 Brad Pitt 指定?冰島天團 Sigur Rós 那首〈 Svefn-G-Englar 〉在《花神咖啡館 Café de Flore 》的運用也直接讓電影關於輪迴與愛情天注定的主題得到昇華,而新派古典作家 Eluvium 前些年就向 Michael Fassbender 主演的《 Steve Jobs 》交出〈 Don’t Get Any Closer 〉一曲 ⋯⋯ 其實我們早已經在不同電影中感受過後搖的情緒催谷威力。

回到文初提及的八大藝術形式(近年也有應該要把愈來愈具互動敘事性的遊戲列成第九種形式的聲音,正巧 65daysofstatics 的最新作品就是為遊戲《 No Man’s Sky 》製作配樂),音樂之於,就是他是唯一讓你能夠在進行其他活動時享受的一種形式:你可以在寫作時聽 jinsang ,你可以在繪畫時聽 MGMT ,你可以在雕刻時聽點 Nine Inch Nails ,而舞蹈往往需要有音樂去帶動,電影中也不缺音樂的運用。人生如戲,希望讀者們能夠找到配合人生不同動作的 soundtrack ,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