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電影 學搖滾歷史:搖滾傳奇的傳記片 (上集)
這陣子,大家都在談論 Queen / Freddie Mercury 的音樂傳記片電影《 Bohemian Rhapsody 波希米亞狂想曲:搖滾傳說》。過去,也有不少搖滾傳奇人物的故事被拍攝成傳記片電影( biopic film )、搬上大銀幕,在睇戲之餘,也不失為樂迷學習搖滾歷史的途徑。不過大家也要懂得分辨箇中的真偽。
Sid & Nancy (1986)
主角:Sid Vicious ( Sex Pistols )
獨立電影導演 Alex Cox 作品、由 Gary Oldman 領銜主演的《 Sid & Nancy 崩之戀》,不單是英倫 punk rock 頭號樂隊 Sex Pistols 第二任低音結他手 Sid Vicious 傳記片,也是他與女友 Nancy Spungen 甚 cult 的浪漫愛情故事。電影描寫出 Sid Vicious 那“Too Fast to Live”的一生:完全不懂得彈奏樂器、惡名昭彰的崩仔,被經理人 Malcolm McLaren 召喚加入 Sex Pistols ,然後遇上來自美國的女生Nancy ,愛得火熱,成為毒海鴛鴦,一同墮落。後來居於紐約市期間在酒店爭吵時 Sid 用利刀把 Nancy 刺傷,最終失救不治弊命,Sid 被控謀殺,三個多月後 Sid 因為服食過量海洛英身亡,享年只有21歲。當年仍是「道友」身型的 Gary Oldman 將 Sid Vicious 這位「崩壇精神領袖」演繹得入型入格,片中重演1977年 Sex Pistols 在泰晤士河的「 Silver Jubilee Boat Trip 」、仿紀錄片《 The Great Rock 'n' Roll Swindle 》裡 Sid 單飛翻唱〈 My Way 〉,都令人深刻。而飾演 Nancy好友Gretchen的一名配角,是日後組成了grunge 樂團 Hole 並嫁給 Kurt Cobain 的 Courtney Love。電影主題曲〈 Love Kills 〉是出自 The Clash 主將 Joe Strummer的手筆。
The Doors (1991)
主角:Jim Morrison ( The Doors )
由大導演 Oliver Stone 執導的美國洛杉磯傳奇性搖滾樂團 The Doors 同名傳記片電影《 The Doors 火樂焚城》,主唱 Jim Morrison 由 Val Kilmer 飾演、他的伴侶 Pamela Courson 則由 Meg Ryan 飾演,在當年已成一時佳話。片名喚作《 The Doors 》,但故事還是聚焦在 Jim Morrison 身上,所勾勒出也是他的鋒芒畢露靡爛搖滾巨星生涯。 The Doors 衍生於迷幻搖滾樂的年代,電影裡當然有不少「 The Lizard King 」的性愛、酗酒與濫藥的描寫,當年看電影時隔著個大銀幕都聞到陣烈酒與毒品味道;片中也重拍了多個 The Doors 的經典現場演出及電視演出場面,而女攝影師為 Jim Morrison 拍攝那輯經典的赤裸上身照片那幕也是多麼酷(後來被用作精選專輯《 The Best of The Doors 》封面)。片末 Val Kilmer 要增肥扮演後期的 Jim Morrison ——雖然現實世界中,後來韋基馬比占摩利臣更發福。
Backbeat (1994)
主角: Stuart Sutcliffe
Iain Softley 執導的 The Beatles 前傳電影《 Backbeat 披頭歲月》,主角是第一代低音結他手、John Lennon的藝術學院同學兼帥氣畫家 Stuart Sutcliffe 。片中正記載了早年The Beatles跑到德國漢堡發展、為當地夜場擔任駐場樂隊的日子。他在1961年初脫離 The Beatles (低音結他位置由 Paul McCartney 接手),留在漢堡入讀美術學院,但不幸在翌年英年早逝,享年只有21歲。當年《 Backbeat 》的另一話題之處,是其電影原聲專輯找來美國另類搖滾界的班底,來演繹 The Bealtes 早年翻玩過的歌曲,唱 John Lennon 人聲是 Greg Dulli ( The Afghan Whigs ),唱 Paul McCartney 人聲是 Dave Pirner ( Soul Asylum ) ,結他手是 Thurston Moore ( Sonic Youth ) 和 Don Fleming ( Gumball ),低音結他手 Mike Mills ( R.E.M. ),鼓手是 Dave Grohl ( Nirvana ) 。
24 Hours Party People (2002)
主角: Tony Wilson
Tony Wilson 不是音樂人,但卻是英國曼徹斯特傳奇性獨立名廠 Factory Records 的主腦。Michael Winterbottom 執導的《 24 Hour Party People 》是 Tony Wilson 的傳記片電影(取名自 Happy Mondays 的1987年單曲),記載了他由一名電視主播,而跟 Alan Erasmus 、製作人 Martin Hannett 、 設計師 Peter Saville 創辦了 Factory 廠牌,觸發曼城 post-punk 運動,及後又成立夜店 The Haçienda,他所留下的影響力能跨越獨立搖滾與電音舞曲文化。片中重演了1976年 Sex Pistols 在曼城 Lesser Free Trade Hall 的歷史性/啓發性 live gig (有 Buzzcocks 的 Howard Devoto 客串演廁所清潔工人)並配上原本的演出花絮,當然也少不了 Joy Division / New Order 、 A Certain Ratio 、 The Durutti Column 、 Happy Mondays 等 Factory 旗下著名樂團的出現,前者的戲份頗重,也帶到 Ian Curtis 及 Martin Hannett 的逝世。飾演 Tony Wilson 的 Steve Coogan 那喜感演繹,讓這齣傳記片電影賦予喜劇元素,Michael Winterbottom 想呈現出正是 Tony Wilson 為曼城策動了一場獨立音樂大派對。
Walk the Line (2005)
主角: Johnny Cash
姑勿論你是否熟悉 Johnny Cash 這位美國 country / rock ‘n’ roll / Americana 創作歌手,James Mangold 執導的傳記片電影《 Walk the Line 弦途有你》都會叫你看得動容。取材根據自兩部他的自傳《 Man in Black: His Own Story in His Own Words 》和 《 Cash: The Autobiography 》,電影的主線固然是 Johnny Cash ( Joaquin Phoenix 飾演)的音樂生涯、心路歷程,見證他簽約 Sun Records,走過跌宕起伏,重演唱過成名作〈 Folsom Prison Blues 〉的他在1968年於加州 Folsom State Prison 監獄灌錄現場演出專輯《 At Folsom Prison 》那場戲便很精采;同時對他與妻子 June Carter ( Reese Witherspoon 飾演)的關係有很多細膩濃郁的描寫。《 Walk the Line》在奧斯卡金像獎備獲五項提名,最終由 Reese Witherspoon 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I'm Not There (2007)
主角: Bob Dylan
Todd Haynes 執導的《 I'm Not There 七人一個卜戴倫》絕對是一齣不一樣的別出心裁音樂傳記片電影,由 Christian Bale 、 Cate Blanchett 、 Marcus Carl Franklin 、 Richard Gere 、 Heath Ledger 、 Ben Whishaw 這六名大相逕庭的演員去飾演搖滾詩人 Bob Dylan 生涯上的不同人格面貌,當中有女性也有黑人,但他們在片中的角色卻全都不是喚作 Bob Dylan 。最搶鏡是 Cate Blanchett 帥氣反串的 Jude Quinn 、即1965/66年間的 Bob Dylan ,她重演了 Dylan 在Newport Folk Festival 的「插電」 folk rock 演出,而遭保守的民謠粉絲漫罵。《 I'm Not There 》的2CD電影原聲專輯找來不同的音樂單位去改編30多首 Dylan 的歌曲,首首高質,當中大部分更是來自獨立音樂界的名字。
睇埋下集有 Kurt Cobain 、 Ian Curtis 、 John Lennon 、 Morrissey...
關於波希米亞狂想曲:探討 Freddie Mercury 內心世界
Kurt Cobain 非官方紀錄片《Kurt & Courtney》Netflix有得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