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ny的9+1:邊看King Ly Chee我邊告訴自己,有天我也要這樣
告訴我十張影響你畢生的唱片──不,九張便行,加上一張你有份參與的,唱彈或編製,專輯或單曲也好,對你的影響不輸任何經典專輯吧?
扭耳仔欄目9+1,每周找來音樂人物,抄錄他們的聆聽喜好,看其所愛,聽其所聽。
Sunny Chan:Supper Moment及鐵樹蘭主唱兼結他手,前者剛發行新專輯。
1. 恭碩良《Here and Now》(1999)
第一張會拿出街聽的唱片,四首歌夠當時初中的我聽足全年。
和香港音樂分別很大的是,唱片除了音樂,亦罕有附上紀錄片,例如會講解鼓組怎架設。以前對歌手的印象是只負責唱,但看過紀錄片後發現,碟中大部分聲音,鼓、低音結他、琴,也由恭碩良錄製。對我全都很震撼、很驚喜。
2. King Ly Chee《硬心》(2003)
起碼對我那代的band友來說,King Ly Chee是支舉足輕重的樂隊,《硬心》是我第一張擁有的本地樂隊專輯,亦是我第一隊現場看、玩hardcore和重型音樂的團。那是場在維園水池旁的演出,觸執毛前bass手、亦即SIQ bass手阿庭,帶著我們整班同學組團,問我們「有冇興趣睇啲堅嘢?」,就這樣起行了。三、四百人圍著水池,一同吶喊、mosh pit、插水,對從沒看這類演出的我衝擊很大,亦令我愛上這類音樂,邊看King Ly Chee我心裡邊和自己說,如果有天我也能這樣就好了。
《硬心》中我最愛〈力竭〉,歌詞談及香港少數民族的聲音,編曲和歌詞都花了很多心思。
3. Korn《Follow the Leader》(1998)
中學階段還是鐘情重型音樂,談得上是我的根。King Ly Chee為我打開大門後,當時還有一隊叫Korn,影響整個重型音樂的發展。《Follow the Leader》是我第一張聽Korn的專輯,裡頭所有歌都使我有新的思維,錄音和美術都很靚。
Korn除了很恆、具煽動性,友誼亦是很重要的元素。碟中最喜歡的歌曲〈Got the Life〉MV談到他們成名後的心路歷程,小時候看不太懂,只見他們把法拉利、Porsche炸毀,最後一幕回到朋友聚會。長大再看留意到聚會有很多和他們一直友好的樂隊朋友,例如出現了Limp Bizkit,反而令我很窩心。
4. Deftones 《White Pony》(2000)
這張專輯這支樂隊,標誌了我對重型音樂很大的轉捩點。雖然Deftones的根是重型音樂,亦是當時nu-metal風潮先驅,但他們和Korn之別是,前者每張專輯都會造出一種文字形容不了的格調。《White Pony》佈滿固有重型音樂之外的元素,很多rhythm、激烈的鼓和主音之餘,還加很多當時較少有的電子音樂和house music想法。除了音樂,主音Chino亦是我的其中一個hero,喜歡他以懶慵慵的態度處理重型的音樂底,形成巨大反差。
誠意推介並非最「恆」那首,是〈RX queen〉。整首維持同一個鼓beat,當鼓loop去做。小時候聽不懂會略過不聽,但多聽幾年後,發現原來他在玩這種東西,現在聽都會找到新方向。
5. Sigur Rós 《Takk...》(2005)
開始工作不久後接觸Sigur Rós,《Takk...》陪伴了那段時期的我。那是在星光大道的爆谷車打工,天氣很好的一天,聽著Sigur Rós,坐船到尖沙咀上班。看著天空,我聽著〈Hoppípolla〉哭了。Post-rock的音樂風格大多比較闇黑、迷幻,尤其Sigur Rós的早期作,但這張專輯用上大量弦樂,亦反而多了acoustic元素,音牆由充滿distortion的結他聲組成,浩瀚非常,同樣啟發了我做音樂和編曲上的想法。
6. Ólafur Arnalds《...And They Have Escaped the Weight of Darkness》(2010)
當時除Sigur Rós外,我亦會搜刮別的冰島音樂人,因為喜歡那種質感。鋼琴家Ólafur Arnalds是其一,他把古典音樂以新的思維演繹,包含少量電子元素。電影配樂一樣的音樂,不是甚麼彈得快或彈得厲害,他彈的是感覺,充滿讓人思考的空間,也是我思考時會放的專輯。
7. Mr. Children《Supermarket Fantasy》(2008)
我的其中一個hero是Mr. Children,喜歡日本音樂的朋友都不會陌生吧。《Supermarket Fantasy》是我最愛的一張,所有歌和歌詞都很影響我。〈旅立ちの唄〉談友情,歌詞提到無論朋友在世界哪個角落,總有一對手支撐你,是你朋友的手。這是專輯中特別喜歡的歌,亦與下張要介紹的專輯有關。
8. Survive Said The Prophet《WABI SABI》(2017)
這支日本樂隊的結他手Ivan是我一個要好的友伴,幼稚園認識至今,沒他我不會接觸搖滾樂。中學同校時我們組過樂隊,之後他家人想他負笈留學,所以他去了日本組團。相隔異地多年,我們感情依舊很好,某個whatsapp還未流行的晚上我們談到Mr. Children,不約而同地傳了同一首歌鼓勵對方,就是〈旅立ちの唄〉。
說回SSTP,最新的第三張專輯《WABI SABI》意指「不完美的完美」。從他們很久前的demo我就開始聽,對比現在,無論是演出或音樂上的想法,與第一次聽的或Ivan傳來的demo相比,都是很大的躍進,錄音水平、寫歌方法進步極大。雖在異地繼續音樂的路,但眼見大家不停進步,也是文字形容不了的感動。
9. Boy《Mutual Friends》(2011)
忘了來自英國、加拿大或美國(編按:是在德國相遇的瑞典及德國女子),第一次聽是DJ梁文禮在節目介紹,當時在車裡聽,與當日好天氣、好風景和很chill的心情很配,因此對Boy特別感興趣。和音、二人的vocal處理都天衣無縫。YouTube上有他們重新編曲的acoustic版本,可見雙姝用盡所有可以玩到、接觸到的音樂範疇,是隊幾有趣的組合。〈Drive Darling〉的節拍和感覺很subtle,輕快、中板的tempo,是平淡的憂傷,沒大癲大肺,寫歌方面給了我不少衝擊。
10. Supper Moment [dal segno] (2018)
來到Supper Moment的第七張專輯,也是自己最滿意的一張。[dal segno] 做了三年,經歷過大大小小的舞台,連同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都一拼誠實地紀錄在專輯所有歌曲內。
編曲上,我們做了很多從沒做過的事,例如〈橙海〉是從沒想過會做到的音樂類型,和〈不要死在祟拜裡〉和〈一樣不一樣〉等比較重、節拍急促的歌不同,以前我們聽開The Used和My Chemical Romance等emo樂隊,對這類聲音有既定概念,但〈橙海〉的編曲沒任何reference,是直覺且純粹地感受旋律和歌詞。CK一聽到就放下貝斯,去打電鼓,營造「世界」的感覺。
歌曲談到世界很大,人很渺小,希望盡量用音樂呈現這個差別出來。寫歌詞花上很多心思,敢說是樂隊這麼多作品中,世界觀較強的一首 ── 世上任何一個存在的東西都有其意義,每樣東西都能連結彼此,例如每人的相遇,為何你會坐在這兒看這個訪問,想深一層都是緣份,而緣份怎樣相遇,就是愛,大愛。用心看世界,你會發現周邊所有事都是美好的。
相關文章:
五月睇咩show好?本月演出精選一覽:月事呈報:五月天、五月天母親,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