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 Tse的9+2:一名 punk / emo / post-hardcore 樂手的詳細自白
告訴我十張影響你畢生的唱片──不,九張便行,加上一張你有份參與的,唱彈或編製,專輯或單曲也好,對你的影響不輸任何經典專輯吧?
扭耳仔欄目9+1,每周找來音樂人物,抄錄他們的聆聽喜好,看其所愛,聽其所聽。
Ben Tse:曾任Uncle Joe低音結他手,後來把個人創作發展為 post-hardcore / emo 樂隊 The Lovesong 並擔任主音兼結他手,The Lovesong 休團後與部分成員另組 Oh! Nullah。
1. Hüsker Dü《 Everything Falls Apart And More》(1983)
在90年代初,我最初接觸punk rock是因為一條單板滑雪短片,背景音樂用上NOFX的〈Malachi Crunch〉,開首沸騰的riff和punk beat,讓我印象極深並隨之愛上。其後我向同學哥哥借來一堆punk團唱片和錄音帶 ── Descendents、Lemonheads、Bad Religion諸如此類,但第一張讓我掏荷包的,是Hüsker Dü的《Everything Falls Apart And More》。交易在尖沙咀一間超級酷的小店Frenzy進行,老闆Sonny(約莫是這名字,當時他還組了trash matel樂隊Azylum)人很好,總讓我們未付錢先播唱片,放到〈In a Free Land〉那刻,我知道這就是我要組團彈奏的東西。
2. Current《 Discography》(1998)
至於人生首張「emo」專輯,是我還住澳洲墨爾本時在傳奇的Missing Link唱片店(RIP)購入的。某場演出上我認識了一位朋友,他不但熱愛Revelation Records旗下較大眾化的post-emo / hardcore單位,亦同時熟悉如Council Records等小眾廠牌。
90年代早期,當emo indie rock尚未成形,人們對「emo」的印象正正是Current這種團,尤其是他們最後一張EP ── 情感豐富、具有詩意、剛柔交錯,上一秒還是碎碎唸地唱著,下一秒卻失控狂吼起來。其實Julia、Policy of 3和Indian Summer等早期emo團我還在聽,但Current的重要性在於,它是第一個帶領我栽進這個世界的樂隊。
〈Overbearing〉 (可直接跳到 6:20,當然整張七吋也很棒):
3. Rites Of Spring《 End On End》(1991)
正如權威emo網站fourfa.com寫道:「根本不需多談,樂隊(指Rites Of Spring)就是此書(指emo)作者。」依我愚見,「emo」因 Rites Of Spring 和 Moss Icon 兩團而誕生。雖說他們大概也討厭(過)emo一詞,也從沒想過自己除punk之外還可有甚麼身份。
在Rites Of Spring活躍的80年代中期,要知道 hardcore / punk 陽剛味重、侵略性十足是種常態,但他們卻出身於DC Revolution Summer,這場運動不但對hardcore / punk和indie rock影響深遠,亦孕育了大批一流DC樂隊。為此我甚至製作了一張mixtape:
專輯中的〈For Want Of〉:
4. Braid《 Frame And Canvas》(1998)
大學是我瘋狂著迷pop punk的年代,探索情感方面的樂隊特別讓我鐘愛,例如Samiam。當初從朋友介紹下認識了Mineral的《The Power of Failing》,聽得目瞪口呆 ── 明明是indie rock和punk的混血兒,怎麼聽來兩者都不像?這就是我接觸emo的起點(準確來說是midwest emo / post-indie emo,例如Crank、Jade Tree、Deep Elm、Doghouse、Saddle Creek、Tree等相關樂隊),其後亦引導我探索「經典」的 fall-on-the-type 和 cry-on-stage emo 兩種subgenre。
Braid這張1998年出版的《Frame And Canvas》,精確地捕捉了midwest emo傳統上對技巧的高要求,以及從Cap’n Jazz、Promise Ring、Jade Tree Records等名團取經的美學。直到今時今日,仍是我常聽的專輯。
5. The Lapse《 Betrayal》(1998)
在Native Nod和Tha Van Pelt(以及近期的Vague Angels)等樂隊待過的Chris Leo,有兩個眾所周知的特點:第一,讀白式的獨特演唱風格。第二,常與 emo / post-emo indie rock 場景中的有趣樂隊合作。The Van Pelt解散後,他成立了The Lapse,雖然兩團玩法相似,但The Lapse的日籍女主唱兼低音結他手,令此團音樂更多樣化。
1999年聽完《Betrayal》的一刻,我的心便被俘虜了,而且當時我正在埋首創作 The Lovesong 的歌,想以spoken words方式演繹,竟和玩類似效果的The Lapse相遇了(從沒聽過類似這種風格的團)。The Van Pelt第三張專輯早於1997年錄製完成,卻到2014年才推出,當中不少曲目都以The Lapse名義重新錄製、出版。怎說也好, The Lapse就是支上盛樂團,既有Chris Leo與別不同的獨特風格,保留相當的力度,又不至於太像punk或hardcore。
6. Hal Al Shedad《 Textures Of Tomorrow》(2004)
90年代晚期至00年代初期,湧現了一大批受 emo 影響的 indie rock / post-hardcore 樂隊,三種風格互為影響,得出了不少有趣作品。那年代的樂隊中,Hal Al Shedad是我最愛之一,1998年推出的第二張LP,以黑暗/小調的旋律、航海主題,加上平靜、純粹、不多不少的炸裂感,完美地表現了上述提及的三種影響。
7. Hot Snakes《 Automatic Midnight》(2000)
喜歡90年代偏向吵鬧的indie rock / post-hardcore的話,大概都聽過極具影響力的傳奇Drive Like Jehu。儘管我很愛Drive Like Jehu,但無可否認,2000年聽到的Hot Snakes 《Automatic Midnight》對我影響更深遠,它是 rock and roll 和 90 年代 emo / punk / hardcore 的絕妙結合,不落俗套,每首歌都無可挑剔,我從沒聽過類似樂隊。作為出道作,《Automatic Midnight》解釋了為何Hot Snakes永遠是兩名主腦Reis和Froberg眾多創作當中,最厲害最要命的樂隊之一。
8. 90 Day Men《 (It (Is) It) Critical Band》(2000)
我自1998年愛上他們的《1975-1977-1998》EP,但這張在2000年由Southern Records推出的專輯,完全昇華到另一層次。其中獨特的no wave混響,是被芝加哥叛逆冷酷的氣質濾過的。我不認為有哪隊樂隊能創出類似風格的專輯,即使是90 Day Men後來的作品也大相徑庭。
9. Tubers《 Anachronous》(2009)
印象中,Tubers其中一位主唱,也在No Ideas Records旗下另一隊較受歡迎的emo / post-hardcore樂隊Twelve Hour Turn On擔當過同樣角色。無論如何,Tubers和它沒絲毫相似之處,前者稍微帶有1985年DC hardcore樂隊(如 Dag Nasty)的氛圍,演唱風格近似早期emo,但基本上,他們就是一夥DIY龐克客,爽勁俐落地刷著結他,也有嘶吼和吟唱並重、激烈非常的雙主唱 ── 合起來就是滿腔無法假裝的真誠。自這張2009年出版的專輯(個人認為是他們的最佳作)之後,再遇不到有這種身份背景、同時讓人如此心神澎拜的專輯了。
+1. Oh! Nullah《 Early Fragments》(2007)
要選自己的「最佳」作品有點尷尬,但真要選的話,於 The Lovesong 和 Oh! Nullah 首作期間錄製的這四首歌算是「最佳」。創作時抱著零期望、拋開前樂隊的束縛、不用煩惱是否要遵循某種「聲音」(Oh! Nullah的後期作便要考慮這限制)而自由創作,是我最喜歡它們的原因。和弦變化恰到好處、風格轉換適時,令四首歌新鮮感十足,同時它們令我追憶起一路走來的時光。
現時我仍能與歌詞有所扣連,當然,筆下的歌都對我意義重大——若然歌曲不能表達「我」就不會被寫下來了。但《Early Fragments》某種元素令它們與眾不同,或許是錄製/混音的方式吧?難以言喻。
+2. Hong Kong Soul Radio - 90s Emo / Post-Emo Indie Rock
(好吧我知道只需推介10張唱片,但以下也值得與樂迷分享。)組團之餘,我還喜歡把心愛的樂種輯成mixtape。以下歌單基本上由punk、emo、hardcore和indie rock組成,亦涉獵了disco、 funk、soul和jazz等喜好。閣下對它們有興趣的話,以下是一系列個多小時長mixtape,而且所有封面都由我包辦(都以香港為主題)。兩張以我的emo愛歌為題材的mix:
90s Emo / Post-Emo Indie Rock
Emo / Post-Hardcore
譯:曾凱茵/宋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