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élique Kidjo 非洲音樂女性傅奇
大扺這是我在香港文化中心的音樂廳所看過最令人難忘的音樂節目體驗:在表演者的呼籲下,本來規規矩矩地安坐在座椅上的樂迷,不但站起來隨著音樂節奏扭動身軀舞動起來,甚至不少觀眾更得以離座並走上音樂廳舞台上伴隨著樂手們起舞。當年我的形容,是在文化中心音樂廳難得一見的「奇景」。
我所說,是西非洲貝寧著名女歌唱家Angélique Kidjo兩年前為「世界文化藝術節」所帶來的首次訪港演出。
仍記得當晚在音樂會尾聲,她說過她會再來香港表演。Angélique果然沒有食言,今年她再度來港爲本屆「世界文化藝術節」表演。
煽動觀眾走上台起舞
我在文化中心音樂廳看過不同類型的音樂演出,過往的卻並沒有一次像兩年前Angélique Kidjo般,釋放出如此的自由音樂氣氛。
畢竟這是一個爲古典音樂演出而設計的場地,觀眾身處這個空間,加上表演場地的規限,大家進入到音樂廳,也自然循規蹈矩起來。正如當晚我看Angélique的演出,上半場大部分時間觀眾們都是處於這樣的狀態。當她演唱縈繞心頭的歌曲時,大家固然要靜心欣賞;然而當她唱起節奏奔放的Afrobeat歌曲時,我目測看得搖頭晃腦的觀眾也不多,更莫論在眾目睽睽下率先站起來跳舞。
而當晚,Angélique Kidjo就是在音樂會的下半部分才以三首歌曲的時間來把音樂會帶到高潮位——首先她先煽動全場觀眾站起來舞動;然後,她走進台下觀眾席,穿梭於樂迷間邊走邊唱,隨即全場起哄;然後她呼籲觀眾走上舞台一起跳舞——她的此舉可謂達至一呼百應,結果有近百名樂迷走了上台伴隨著表演者起舞,以在文化中心音樂廳演出的音樂會來說,這簡直是個歷史性時刻。
Angélique也不忘提醒大家:「千萬不要坐下來啊,你們都已知道我的規則吧。」
從國際舞台回望非洲土地
Angélique Kidjo是來自西非的貝寧共和國,在本土她本已是一位知名的女歌手,在80年代初葉已出版過專輯。及後因為政治因素而離開貝寧,移居法國巴黎,結果也成為她的音樂生涯的轉捩點,從而踏上國際音樂舞台,加入當時的world music運動大氣候。
無論是Angélique Kidjo在1991年發表的首張國際專輯《Logozo》,抑或1994年的《Aye》,她所帶來都是一種摩登的worldbeat路線,她的歌曲都是糅合著Afropop、Afrobeat與時尚的funk、R&B及hip house節拍製作而來的混種非洲流行樂。事實上,多年來Angélique的音樂製作班底都是以西方樂手爲主,跟她合作過的歐美知名樂手更多不勝數。然而Angéliqu卻不甘作爲由西方音樂文化所主導的非洲音樂女伶,而是要突顯她的非洲民族根源。
她在1998至2004年所出版的「三部曲」專輯《Oremi》、《Black Ivory Soul》和《Oyaya》,是作為美國音樂向非洲音樂的尋根為大前題。從2007年專輯《Djin Djin》,到回應她在貝寧童年回憶的2010年專輯《Õÿö》,以至向非洲女性作致敬的2014年專輯《EVE》,Angéliqu的歌曲所散發出是一股濃烈的非洲土地氣息。
重新闡釋的典曲目
有趣是Angélique偶有翻玩西方的經典曲目,如她曾在1998年專輯《Oremi》改編過美國搖滾傳奇Jimi Hendrix的1968年迷幻搖滾神曲〈Voodoo Child (Slight Return)〉。今年5月,Angélique才舉行過重新闡釋美國紐約市新浪潮名團Talking Heads向非洲音樂取材的1980年專輯《Remain in Light》之音樂會。
而現年57歲的Angélique Kidjo今次在「世界文化藝術節」的音樂會,她會重新演繹三位已故diva:美國爵士女伶Nina Simone (1933-2003)、古巴女伶Celia Cruz (1925-2003)、南非女伶Miriam Makeba (1932-2008)的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