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今日】David Bowie「柏林三部曲」核心專輯《Heroes》面世
40年前的今天——1977年10月14日,已故英倫搖滾變色龍David Bowie的傳奇性專輯《Heroes》(官方寫法是《''Heroes''》)面世,當年唱片公司RCA的宣傳標題是:"There's Old Wave. There's New Wave. And there's David Bowie ..."。《Heroes》也是繼同年1月間發表的《Low》之後,Bowie所出版第二張1977年專輯,彼此相隔了九個月。而兩張作品構成是Bowie的「柏林年代」或「柏林三部曲」的第一、二章。
作為《Low》的延續,《Heroes》同樣是Bowie移居德國柏林之後,他夥拍英國前衛音樂人/電子樂手Brian Eno合作、跟美國製作人Tony Visconti聯袂監製的唱片,仍是見證到他吸納著師承自Kraftwerk、Neu!、Harmonia等德國krautrock及電子音樂的薰陶與實驗性而來,甚至這兩張專輯的黑膠唱片都是採取第一面為藝術搖滾歌曲、第二面是以深邃ambient氛圍樂章為主的編排,在樂迷心目中《Low》和《Heroes》儼如Bowie的姊妹專輯。
然而《Heroes》得以公認為Bowie「柏林三部曲」的核心作品,因為這是其三部曲專輯當中唯一全盤在「柏林製造」——《Heroes》是全然在西柏林鄰近柏林圍牆的Hansa Tonstudio(當時他們喚作Hansa by the Wall)灌錄而成,甚至差不多所有歌曲/樂曲,都是在這個錄音室創作出來(只有〈Sons of the Silent Age〉是事前已寫好)。另一重點,是Brian Eno引進了英國前衞搖滾先鋒名團King Crimson結他手Robert Fripp參與(二人曾以Fripp & Eno名義合作了兩張先後在1973及75年出版的ambient專輯《No Pussyfooting》和《Evening Star》),就是Eno的一個電話而令到之前身處美國紐約市的Fripp飛來柏林,《Heroes》那團火才正式燃點起來。
《Heroes》的德國色彩,那不獨是Bowie汲取自冷戰時代的氛圍。如主題曲〈Heroes〉是取材自Neu!來自《Neu! '75》專輯的一曲〈Hero〉,歌曲描寫一對為自由而越過圍牆由東柏林逃亡到西柏林但最終喪生終子彈下的戀人故事,是Bowie看到Tony Visconti跟其女友站在柏林圍牆附近而寫成(這首Bowie的神曲更有灌錄成德文版〈Helden〉及法文版〈Héros〉);電氣搖滾曲目〈V-2 Schneider〉,是Bowie向電子音樂教父樂團Kraftwerk及其成員Florian Schneider致敬。
專輯第一面的電氣藝術搖滾歌曲,從先聲奪人的開場曲〈Beauty and the Beast〉到〈Heroes〉,抑或帶有未來主義的〈Sons of the Silent Age〉和〈Blackout〉,都猶如先知般開啓了通往80年代初葉新浪潮搖滾及電子流行樂的後現代音樂門戶。
而第二面由〈V-2 Schneider〉揭開序幕,而重點是三首ambient電氣樂章:冷酷氛圍的〈Sense of Doubt〉、由Bowie一手日本箏演奏下如夢似幻的〈Moss Garden〉以及Bowie奏出耐人尋味色士風的〈Neuköln〉。
最後首尾呼應地以藝術搖滾歌曲〈The Secret Life of Arabia〉為這段音樂旅程作結。
今年是《Heroes》面世40週年,從英倫電音天團Depeche Mode至香港本土的達明一派,皆重新演繹了〈Heroes〉此曲。其實達明一派的1986年歌曲〈圍牆〉,那壓根兒是取材自〈Heroes〉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