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回購額創歷史新高 專家拆解6大玄機 誰是今年「回購王」?
港股元氣大傷,一時難痊癒,回購市場卻空前熱烈。截至周三(20日)中午,港股今年回購金額逾1,187億元,創歷史新高。《香港01》本周統計,今年回購額前十名的港股作分析,發現騰訊(0700)今年回購金額高達446.2億元,成港股回購王;然而按比例而言,兼具國企央企身份的東風集團(0489),出手最為慷慨,回購金額竟佔公司市值11.1%。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非同尋常的高水平回購規模,更可能是反映多間企業均認為,自身在港股市場價值被低估。宏高證劵投資經理梁杰文更拆解,企業進行回購,除了一般用作提振公司股價、向散戶派「定心丸」外,還隱藏向市場暗示短期內不會配股等訊息,同時亦視為股價低殘時公司的自救良藥。然而「良藥非仙丹」,故實際上即使回購再多,在低迷市況下,亦難以真正做到「藥到病除」。
一、振信心 騰訊頻回購對沖南非大股東減持
今年的回購狂潮中,騰訊以446.2億元的回購金額遙遙領先。其不僅是今年以來的港股回購王,也打破了公司歷年的回購紀錄。同時,騰訊的回購金額,更幾乎是排行第二的友邦(1299)與排行第三滙豐(0005)回購金額的總和。事實上,騰訊在內地常被戲稱為「騰三億」,原因就是公司一度在每日收市後回購約3億元,故得此花名。
梁杰文表示,騰訊的持續回購,是為了給市場「正面反應」,以對沖南非大股東減持的負面影響。翻查CCASS紀錄,騰訊南非大股東Naspers及旗下的Prosus,最近一次減持操作在本月7日,套現約1.6億元。其近年約以每年逾2%的速度減持,結合財報數據,今年4月至今已套現逾50億美元(折約400億港元)。與之相比,騰訊回購金額看似是天文數字,但仍難敵大股東不斷減持之急,僅可作為對沖,挽回投資者信心。
值得留意的是,回購並非「萬靈丹」,股價變換依舊難料。昨日(22日)騰訊因網遊新規一度急插約16%,低見263.6元。收市後,公司更加碼10億元回購。而除卻周五暴瀉,此前一周騰訊股價均約於310元浮動。
二、驗市值 國企加碼護盤更賣力
論回購金額,騰訊自然是風頭無兩。但需留意,以其昨日之前,高達近3萬億的市值相比,回購額僅佔市值的1.5%。即便昨天一日內蒸發逾千億,當下騰訊仍有2.6萬億市值的巍峨身家。觀乎回額金額最高的十大港股,尤以兼具國企央企身份,「根正苗紅」的東風集團最為慷慨,回購額佔市值11.1%。業內人士認為,港股回購市場出現了一個新現象,以往較少回購的央國企,近年來開始加碼回購,具「護盤」意味。而從公司角度而言,相關企業股價被低估,亦正是回購股份的最佳時機。
三、勤披露 阿里低調回購輸印象分
值得留意的是,科技股另一巨頭阿里巴巴(9988),雖在港股市場未見有舉動,但卻持續密密回購美股。根據集團今年首三財季數據顯示,阿里前後分別斥19億美元、31億美元及17億美元回購,合計折約523億港元。以其公司當下市值近1.49萬億港元計,阿里回購額其實已佔市值3.5%,佔比多騰訊一倍有餘。加上阿里今年首派股息,其實出手比騰訊更為闊綽。
梁杰文指出,騰訊幾乎每日都通過披露易公告回購,等於將「一個好消息反複講十次」,如同每天為投資者打強心針。反觀阿里只低調在每季財報提及,或不能持續給投資者打氣,恐怕在散戶印象分上已暗暗「輸蝕」。
四、巧避稅 滙豐投資自身即賺三成
業務遍佈全球的滙豐(0005),不僅在港股回購,在英國倫交所亦頻頻出手。梁杰文稱,於歐美市場而言,相比起派息,回購可更為直接回饋股東。因為歐美市場需繳納股息稅,即使增加派息,亦難入股東「口袋」,倒不如以回購減少供給,間接提升股東手上股票價值。
不過滙豐頻頻回購,梁杰文笑稱,最大的原因其實還是公司「錢多得滯」。他粗略估計,以滙豐一年前開展的回購操作,至今年股價表現,賬面公司已賺兩至三成,利潤遠高於其他投資生意。他表示,當前港股無論市盈率、市賬率均位於歷史最低水平。若公司營運無礙,又有些許現金儲備,現在回購的潛在回報實在「和味」。
五、安全期 借上市規則暗示不配股
梁杰文又解釋,香港市場的投資者相當討厭「配股」。而據《上市規則》,任何一次回購後的30日內,公司均不得發行新股或公佈發新股的計劃。換言之,公司進行回購即向市場暗示,將有一個月「安全期」不會配股或供股,間接表明對自身財務有自信,利好散戶投資。
六、急救藥 突發事件托股價
當然,並非所有公司回購均為長期佈局。近日,體育用品商李寧(2331)月內接連回購,實為罕見。其公司上周二(12日)晨間公告,未來半年將斥最多30億元回購,推升當日股價高開3%。事實上,李寧公布消息前一日,股價暴瀉14.3%,就是被公司宣布耗資約22億元,購買北角「港匯東」全幢作在港總部的消息所累。
梁杰文分析指,以李寧為例,相關企業不乏機構投資者。股價一旦大跌,他們極大可能向董事會「施壓」,望公司可穩定股價。不過他指出,回購作用有限,不可奢望帶動股價大升,只能略起「止瀉」作用,故此舉只能成為挽回部分股價的急救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