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佣金逾600億! 拆解保單「含金量」超高之謎 業界憂反效果
早前有機構發表報告,指2021年香港保險業的銷售佣金達到610億元,平均一名代理,每年可分到的佣金便逼近55萬元,當中仍未包括舊保單分紅及獎金等。
《香港01》訪問了數位業內人士,發現部分具投資成份的保險產品,代理的佣金分成最多可達保費的五成,「含金量」極高。有業界擔心,代理因佣金問題,或會傾向推銷佣金分成較多的產品,忽略了基本的醫療保單。
打開社交平台,不時都會見到從事保險業的朋友,除了發放正能量外,更大曬「MDRT」會員。
所謂MDRT,全名為Million Dollar Round Table(百萬圓桌),是保險業其中一個「成功指標」。MDRT又分為三級,即MDRT、COT(Court of the Table、超級會員)和 TOT(Top of the Table、頂級會員),三者有不同之業績要求,獲得該頭銜的保險中介一般獲肯定為業績卓越、佣金豐厚。
若要取得MDRT會籍,佣金及保費方面,至少一半須來自風險性產品;至於收入包括佣金、薪金、獎金等項目,當中一半須來自風險性產品及新業務。
投資成份壽險 代理首年佣金高達五成
這些佣金,自然是賣出保單後代理與保險公司之間的分成,但不同類型保單,「含金量」各有不同。
據一名資深保險從業員指出,具投資成份壽險類保單,代理首年佣金可達保費的五成,之後逐年下跌,到第7、第8年就跌至僅1%;而一筆過的投資類保單,佣金為投資總額的2%至3%;至於儲蓄類保險,佣金為保費約一成;至於部分基礎類保險,例如醫保等,雖然佣金亦為保費約一成,但需提供理賠、回覆查詢、安排住院等「售後服務」。
保費「含金量」如此高,難怪策略諮詢公司Quinlan&Associates早前報告指出,2021年香港保險業的銷售佣金達到了610億元,以目前本港約有11萬名保險銷售代理來計算,平均一名代理每年佣金可達近55萬元。
但為何保險從業員賣出一份保單,有如此高的佣金呢?大型保險比較平台10Life聯合創辦人何穎翔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保險公司主要靠代理去「搵客」,就算標榜「零佣金」的虛擬保險公司,都要靠廣告等宣傳方式,令到更多客戶認識產品,「呢啲﹙佣金﹚都係開支,都會計入保費度,不過相比之下﹙廣告﹚會比較平。」
佣金少「售後服務」多 銷售醫療單誘因或較低
各保單「含金量」不一,代理「落力」程度自然有別。據保監局數據,本港逾11萬持牌人士當中,有近8萬人屬個人保險代理,代表保險公司所提供的保單作推廣、提供意見及作出安排,底薪不高,但可賺取佣金,可謂「睇單做人」。
因此,有業內人士意見認為,在目前佣金制度下,「佣金」涉及代理生計,主力推銷可賺取高佣金、具投資儲蓄回報的保險產品屬「無可厚非」,反而自願醫保等類別的產品,因「售後服務」較繁複,令代理較少主動推銷。
何穎翔亦認為,目前部分所謂的保險產品,屬「理財工具」多於保障,而且保障型產品如醫保,代理要提供的「售後服務」較多,「當你為客戶處理索償時,時間亦是機會成本,你失去咗搵新客嘅時間。」
平均個人危疾保障缺口 近120萬元
數據亦似乎反映業內人士之擔憂。據保誠年度理賠報告以及醫思健康的最新醫療費用數據推算,在職受訪者的現有資金只足夠應付約四成的保障需要,而平均個人危疾保障缺口則高達118萬元,但分別只有49%及28%受訪者已為配偶及父母購買危疾或醫療險,一旦自己或家庭成員突然確診危疾,甚至身故,家庭將面臨財政壓力。
何穎翔重申,以上問題亦是平台一直提倡理賠專員專注索償,不作銷售的原因:理賠專員可為客人利益與保險公司周旋到底,爭取公平的理賠;相反代理就專心銷售,按客戶需要進行理財退休等規劃。
Bowtie料未來保險代理角色或演變
倘若「售後服務」附帶機會成本,然則電子化又能否解決行業痛點?一直以「免佣金」作招徠的虛擬保險公司Bowtie,其聯合創辦人及聯合行政總裁顏耀輝接受訪問時稱,目前沒有標準化的代理「售後服務」,社會大眾越來越接受網上投保。
據保監局數據,自2018年以來,香港的數碼採用率已經從2.9%增加到2022年的8.5%;而公司過去12個月,整體客戶獲批核索償個案的比率超過99.7%;以自願醫保計劃產品單獨計算的賠償率為88%;客戶留存率近94%。
他認為,數據反映市民開始接受網上投保及理賠,加上利用科技去索償的技術日趨成熟,他相信,虛擬保險提供的標準化產品,加上零佣金等,可為市民提供「性價比」較高的保險產品,從而引導更多市民轉到私家醫院求診,以減輕公營醫院壓力。
顏耀輝又認為,長遠而言不應過度依賴代理進行銷售,相信未來保險銷售代理的角色終將演變,向傾向面對面投保的人提供更個性化建議,目標客群亦有變化,如專注高資產淨值客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