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生寧擇醫科 不選科研」 學者鄧希煒︰經濟轉型要推再工業化

撰文:古美儀
出版:更新:

政府在今年內將會推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就四大發展方向制訂重點政策,包括完善創科生態圈,實現香港「再工業化」等。早前亦宣布設立100億元計劃,以配對形式資助不少於100支有潛質成為初創企業的大學研發團隊。港大學者認為,要推動本港的科研發展,政府不只要搶人才,亦要搶企業,爭取國際創新公司來港,為本港的科學家提供足夠就業機會,才能在源頭着手,化解港生不敢投身科研的問題。

港大經管學院馮國經馮國綸基金經濟學教授及亞洲環球研究所總監鄧希煒接受訪問時指出,香港現時面對的問題,除了一直為人詬病的高地價成本之外,亦有香港的中產階層「空心化」問題,中產職位愈來愈多流失,同時中產階層的工資增長幅度,不但低於富有階層,亦較低下階層為慢。因此,香港有必要推動經濟轉型,吸引更多創科公司落戶,以增加中層職位的就業機會。

鄧希煒認為,本港現時流失了逾10萬人,確實是要面對現實,人口萎縮加劇本港經濟轉型的困難。(歐嘉樂攝)

人口萎縮加劇轉型難度

然而,現時本港正值人才外流潮,對經濟轉型造成阻礙亦需關注。根據政府數據,今年第二季本港18至39歲勞動人口為130.19萬人,較2021年同期的139.85萬人下跌9.6萬人,與2020年第2季141.85萬人相比,兩年流失勞動人口共11.6萬人。

鄧希煒認為:「本港現時流失了逾10萬人,確實是要面對現實,人口萎縮加劇本港經濟轉型的困難」,認為政府要在留人才、搶人才政策上要多下功夫。

「好多香港學生計數好叻,奪取國際大獎,不過考大學選科時都不會選做科研,寧願求穩陣選讀醫科做醫生」。(資料圖片)

搶人才不但包括吸引海外人才,同時亦要善用及挽留本地人才。對於本港人才培育方面,他指出,「好多香港學生計數好叻,奪取國際大獎,不過考大學選科時都不會選做科研,寧願求穩陣選讀醫科做醫生」。正是反映本港科研就業機會前景欠佳的實況。他建議政府要降低科學園區的勞工成本,吸引國際創新公司來港。

「好多香港學生計數好叻,奪取國際大獎,不過考大學選科時都不會選做科研,寧願求穩陣選讀醫科做醫生」
鄧希煒

一級人才考慮的不是錢

長線來看,政府要聚焦落實高新科技產業政策,方能吸引企業及人才。因為「一級人才(是否來港)考慮的從來不是錢,而是建立事業的機會」。認為本港政府要有清晰目標,落實推動幾個有優勢的產業,配合一系列的補貼政策,方能有效。他又指,生物醫療科技產業有優勢,因為本港大學的科研技術高,特別是醫學科研方面,比內地大學表現更理想。

特首李家超上月發表《施政報告》,就招商引資吸納人才提出多項建議,當中包括合資格外來人才來港7年成為香港永久居民後,可申請退還在港置業時繳付的額外印花稅。對此,他認為需時太長,建議將7年縮短至3年,否則吸引力低。原因是區內很多地方,對搶人才的資源分配十分進取,不單是稅率減免,「甚至是願意提供一層樓俾人才,又會安排子女當地教育升學適應支援。」配套十足,對人才方有足夠的吸引力。

鄧希煒指出,區內很多地方,對搶人才的資源分配十分進取,不單是稅率減免,「甚至是願意提供一層樓俾人才,安排子女當地教育升學適應支援。」(鄭子峰攝)

搶企業勝搶人才

短線來看,鄧希煒認為「搶企業比搶人才容易」,因為企業要發展新業務,大多數會帶同一班中高層管理團隊來港,能夠隨即補充技術及管理人才。

面對本港高地價成本,不少港資商人並非離開工業 只是離開香港。(王海圖攝)

港資非離開工業 只是離開香港

不過,要爭取企業到港,自然需要有税務優惠及政府補貼,同時亦要有相關的產業政策,為企業提供行業長線發展的路線圖。他又透露,與生產力促進局進行研究,探討如何吸引港資企業,回港投資工業,促成本港「再工業化」。他指出,一直以來都有不少港資商人在港從事製造業起家,不過在本港高地價政策下,他們將廠房北移,其實「港資公司並未有離開工業,只是離開了香港。」

他在與企業進行調研了解本港再工業化的難度時,發現最多商家認為挑戰在於資金成本高,亦有15%及14%企業家,認為本港製造業基礎設施不足,以及欠缺工程。他認為,本港要致力發展的落馬洲河套地區,解決土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