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太私有化金豐 細價股一個時代的終結! 李華倫倡監管須開倒車

撰文:詹詠渝
出版:更新:

港股回到1997年水平,投資市場步入寒冬,多間國際投行盛傳裁員,包括高盛、瑞銀、瑞信、滙豐等。這股寒意,在細價型股世界,吹得更盛,繼莊友堅旗下中南證券早前宣布年內結業後,市場又傳來另一惹人注目的消息——「殼后」朱李月華計劃私有化金利豐金融 (1031)。

這兩間細價股界「投行」,過去經手的大刁如雲,但先後「離場」,或多或少反映一個時代的終結。事實上,監管當局早年嚴打殼股,禁絕借殼上市、加快除牌「殭屍股」等手段,令專做二三四線股的本地證券行水靜鵝飛,有與證券行生意唇齒相依的本地財務顧問亦叫苦連天,業界直言監管須「開倒車」。

「殼后」朱李月華宣布將金利豐金融 (1031)私有化。(資料圖片)

一代「殼后」朱李月華宣布將金利豐金融 (1031)私有化,每股作價0.3元,料最高現金代價為10.37億元。這間行內知名的證券行,向來活躍細價股界,主打證券經紀、包銷及配售服務,並向客戶提供融資,一名行內人如此形容道︰「佢行 fee basis﹙收費模式﹚,收你 advisory﹙顧問費﹚、借錢、借殼、按殼等錢。」

今次突然宣布退市,除了因為股價低殘,索性以較每股資產淨值(NAV)折讓約八成收購外,相信也與市況淡薄有關。翻開金利豐金融私有化通告,公司直言,中國經濟增長及地緣政治環境之不明朗因素,以至人民幣貶值之憂慮,對本港股市及本地收購合併市場產生負面影響,例如今年首三季本港企業併購交易數目按年減少約39%至 128 宗,而同期IPO宗數也按年下跌約43%至56家,集資額大縮74%至731.6億元。

通告又稱,金融市場波動導致資產重估,整體投資情緒變得謹慎。由於市場氣氛疲弱及經濟前景不明朗,集團將繼續就提供相關金融服務業務採取審慎態度。

港股回到1997年水平,投資市場步入寒冬,細價股世界早感受到這寒意。 (張浩維攝)

資深財務顧問呻「四季是個輪迴」

措辭對前景不樂觀,與早年細價股「旺丁旺財」的盛況形成反差。2015年前後,可謂本地金融從業員最「好撈」的時光,於金融界有逾二十年財務顧問經驗的東方匯財證券執行董事蕭恕明說道︰「15、16年基本上好多人上市,係最風光嘅時候!有啲上市嘅目的可能就係賣(殼),當其時殼價去到6、7億,仲要係一殼難求!唔少行家直頭全職做IPO,因為覺得個市場好興旺,無論係做IPO啦,或者做underwriter(承銷商),有一班人賺好多錢!」

時移世易,蕭恕明不諱言,四季萬物是個「輪迴」,「旺完之後都無辦法,可能就要調整下。」他透露,不少財務顧問已低調結業,「過去幾年,有好多唔出名嘅行開咗檔,咁嗰啲唔出名嘅執咗,你都唔知。」

即使留得低的,生意也不一定好。以行內龍頭金利豐金融為例,證券經紀、包銷及配售佣金收入,由2018年達3.6億元,跌至2022年只有1.58億元,幾近腰斬。整體而言,截至今年3月底止收入微跌4%至19.73億元,但純利卻下跌20.5%至4,474萬元,除了因為保證金及IPO融資利息減少外,還因為客戶走孖展數,令向客戶墊付保證金融資減值錄得約11.39億元虧損。

殼價大縮 財務顧問費用也受影響

事實上,行業不景氣,整個「生態圈」都受影響。以財務顧問收費為例,蕭恕明不諱言,業內默默地出現減價戰,一般生意的收費大約跌了兩成至三成,「以前忙嗰陣,你會有底氣,價錢低得濟就唔做,而家有啲job(工作)係大家爭得好緊要,即係可能人哋同你講價講幾萬蚊,你唔減嘅話,轉頭冇咗個job!譬如你以前做個IFA(獨立財務顧問),你覺得收廿萬係基本啦,但你而家嗌超過15萬,個心都卜卜跳,會唔會冇咗呢個客呢?」

禹銘投資董事總經理李華倫預計,在現行「強力監管」下,未來「刁」數會進一步大減。﹙資料圖片﹚

人稱「股壇壞孩子」的禹銘投資董事總經理李華倫則稱,近年「刁」數明顯少了,儘管暫時對他的公司影響不大,但在現行「強力監管」下,預計未來「刁」數會進一步大減,長遠或會影響公司。與此同時,殼價低迷,亦會間接影響財務顧問收費,禹銘組合基金經理林志成解釋道︰「上市公司老闆識計數㗎嘛,譬如我6億殼價,我肯付出幾多錢去搵FA做嘢?殼價得2億時,會出幾多錢請人做嘢,呢個都係一個計算!」

強打殼股買賣 變杜絕細公司

李華倫口中的「強力監管」,是指監管機構強力打擊殼股買賣,以至細價股無端供股、配股及 「向下炒」的行動,令市場相關資本操作大減,改寫2015年的港股大時代前後,內地資金來港買殼的熱鬧情景。

他指出,雖然監管機構成功杜絕細價股「向下炒」,防止散戶因此蒙損失,但另一把「尚方寶劍」卻直接令細價股市場冰封。這把「尚方寶劍」指的是上市規則身13.24條。李華倫稱,「佢(證監會)揸咗13.24嚟講,令到啲人冇咁容易想買嘢(殼),買完又驚擺嘢(新業務)入去之後被除牌,直程係唔敢買嘢!」李華倫形容,證監會的方向是「全方位杜絕細公司,而唔係杜絕壞公司!」

林志成補充,現時能「百分百成功」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具知名度的公司,無助細行維生。「拍個名落嚟,就唔使有盈利。嗰啲生物製藥股,至少有兩個知名投資者入去就OK喇。咁即係話只要拍到大名就得啦!但係又要問一句,股票有大名就一定得嘅咩?」

李華倫戲稱監管機構「開倒車」,讓市場百花齊放。(張浩維攝)

李華倫戲稱要監管機構「開倒車」才有用

北水難流香港

與此同時,近年,內地全方位打擊走資見效,令北水買殼潮已成絕響,只剩零星交易。蕭恕明形容港股,北水流唔到就全部「乾塘」。他透露,早前聽過一間剛完成GO的公司,差點「爛尾」,原因正正是資金無法調動到港。「而家啲錢真係好緊,但佢又黑仔,內地資金搬唔到落嚟,估唔到喺美國嘅錢都搬唔到落嚟!」原來買家在美國的資金來自虛擬貨幣,中美關係緊張,適逢早前虛幣冧市,美國資金難以到港,最終靠賣家融資才能完成交易。

「其實過去兩年好多分期付款嘅案例,但幾乎有8、9成都係行唔完。即係同最初預期嗰個方案唔同,咁有啲Cancel咗、有啲打交,所以點解成日會打交!」他進一步透露,現時殼主賣殼「唔夠膽」殺訂,「殺咗個訂之後,可能一年都搵唔翻第二個新嘅買家!撻訂其實冇著數,你3億嘅時候殺咗訂,可能下一次係兩億半。」

業界盼監管「開倒車」

對於監管機構的做法,李華倫認為是能夠理解,「公司細就孤寒啲,你請律師同公司秘書可能冇咁大手筆,CFO又少啲錢,咁你請人嘅水平一定係低㗎啦,監管風險就大啲。佢要令自己小啲機會犯錯,咪打擊哂全部細公司。」

他再以食物中毒為例,「﹙假如﹚可樂飲死人,你唔會怪衛生署監管不力。街邊賣涼茶,10個人肚痛,你大鑊啊,執硬笠!大嗰啲你怪唔到監管者!」

至於行業能如何自救,李華倫戲稱要監管機構「開倒車」才有用!「如果有一個CEO係比較親中小企,同埋容許多元化市場先得。我覺得一個股市,應該有啲係賭搏嘅股份嘅,有啲係揸幾十年唔沽嘅股份。只要你能杜絕做假、向下炒等就冇問題。」他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