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赤字恐爆錶 基建又涉天價開支 港大幅舉債無可避免?

撰文:翟梓謙
出版:更新:

【施政報告/施政報告2022/李家超/陳茂波/赤字】特首李家超周三(19日)公布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當中提到多項基建及房屋政策,包括「簡約公屋」、交椅洲人工島、三條主要幹道及三條策略鐵路等。雖然未知項目成本實際數字,但對港府財政儲備帶來一定壓力。學者認為,本港政府財政儲備仍然充足,赤字問題並未令人擔心,又建議政府可考慮公私合營方式發展大型基建項目,在融資等方面更具彈性,政府無須一次過消耗大量儲備。

上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上「發盈警」,料港府在2022至23財政年度將會錄得超過1,000億元赤字,遠高於今年初預算案所估算的563億元,並預計政府財政儲備或進一步降至8,000億元的邊緣。

政府收入不似預期

預算赤字較預期高,主要是政府收入不似預期。陳茂波提到,今年疫情打擊經濟的同時,環球央行大力收緊貨幣政策,嚴重削弱了外圍經濟動力,也影響本地經濟狀況。在出口、私人消費及固定投資都比預期差,經營環境困難的情況下,今個財政年度的利得稅及薪俸稅稅收將較年初時的估算為低。

至於印花稅、地價、投資收入方面,則更受市況影響。陳茂波指,今年4至8月份港股平均每日成交額的1,170億元,較去年同期少26%;而今年度首四個月的住宅樓宇成交量亦減少三成七。股票和樓市疲弱,或令今年的印花稅收入比預期少約三分之一。於2020-2021 財政年度, 印花稅佔政府達15.8%,為第二大收入來源。

股票和樓市疲弱,或令今年的印花稅收入比預期少約三分之一。﹙資料圖片﹚

將南隧道成本不菲 鐵路造價難參考

在收入減少的同時,開支卻顯著增大。單計今年施政報告提到的內容,除了進一步開展「明日大嶼」的交椅洲人工島發展計劃之外,又提出未來五年興建3萬伙「簡約公屋」,又建議興建的三條主要幹道及三條策略鐵路,拉動未來發展。六項重點運輸基建項目包括北都公路、沙田繞道、將軍澳─油塘隧道、港深西部鐵路、中鐵線、將軍澳線南延線。

雖然計劃仍在初步研究當中,港府亦無提供有關基建的預計開支。參考2016年動工的將軍澳-藍田隧道,核准工程預算約151億元,可見主要幹道建設成本不菲。至於鐵路項目方面,近年落成的五條鐵路造價參差不一,南港島綫(東段)每公里成本約22.8億元,而港島綫西延每公里成本卻達61.7億元,難以作參考。

張聖典建議,根據以往經驗,政府一般會以鐵路加物業發展模式推展,由港鐵發展及出售上蓋項目,政府無須承擔龐大的財政支出。(資料圖片/朱潤富攝)

測量師張聖典:「三鐵三道」有必要性

資深測量師、港大房地產及建設系客座副教授張聖典指,目前政府仍未對鐵路發展計劃進行詳細研究,相信亦坊間很難對成本作評估,僅稱興建鐵路的成本主要考慮建造費、收地、走線等費用。而根據以往經驗,政府一般會以鐵路加物業發展模式推展,由港鐵發展及出售上蓋項目,政府無須承擔龐大的財政支出。張聖典形容,「(模式)行之有效!」

對於「三鐵三道」的發展計劃,張聖典表示支持並認為有必要性,始終相關項目配合新區發展,長遠而言是必須實行。他又指,隨著開發新區,過去一些養魚、耕種用地得以改變,土地價值大增,加上政府帶頭將金鐘政府合署遷入北部都會區,將帶頭釋放政府在核心商業區的價值,為港府帶來一定收益。

團結香港基金︰新增配套釋放土地發展潛力

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同樣認為,施政報告公佈的新鐵路及新道路只是方向性構思,有待當局確立走線及建造方式後,才能夠估算成本。不過,由以往的交通基建(如屯馬線、西區海底隧道)可見,這些新增配套可以釋放土地發展潛力,讓政府賺取賣地收益,同時吸引商業活動至當區,創造巨大的經濟及社會效益,因此基建多數都是「回本」的投資。

然而,葉文祺提醒,政府需要留意基建投資的現金流有時滯,前期資金投入龐大,但多年後才可錄得收入。在這方面,她建議政府考慮不同融資方式,包括公私營合作、物業加上蓋發展、發債等渠道,來減輕財務及現金流負擔。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上月調整預估赤字至超過1,000億元。(夏家朗攝)

今年赤字恐超預期

儘管多項重大基建工程開支未明,但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提到,預計每年基本工程開支超過1,000億元。若連同今年大力投放資源着力「搶人才」及發展科研,本網粗略估計開支將超過1,470億元。

財爺上月調整預估赤字至超過1,000億元,但早前《彭博》統計多名經濟學家的預測,預期今年財政赤字恐達1,590億元,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5%,數字接近政府年初預算案所估算的563億港元的三倍,同時高於財爺修訂後的預測。

截至今年8月底,香港政府財政儲備已降至7,741.7億元,從過去五年的平均情況來看,相當於14個月的支出,與近兩年維持一樣水平。隨著政府增加不少基本工程開支,對於財爺今年預計2023/24年度起維持盈餘的預測或出現變數。

鄧希煒:基建考慮公私合營 融資更具彈性

對於本港公共財政情況,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鄧希煒坦言,目前本港的赤字問題並未令人擔心,隨著經濟好轉,政府財政收入應該有所回升。但假若連續三年都出現與今年類似的情況,反映香港的投入未能有相應回報,屆時另作別論。

鄧認為,庫房財政儲備約7,000億至8,000億元,但由於印花稅及賣地收入受市況影響,每年的盈餘赤字與預估數字隨時有1,000億元出入,情況不健康。他提出兩大建議,一是在適當時候擴闊稅基,令本港的財政收入不能過於波動,開拓稅基離不開在富人著手,可考慮從多項物業持有人增收差餉,又或者向最有錢的階層增收入息稅。

另一方面,鄧希煒建議政府可以在大型基建項目考慮公私合營方式,一方面提升效率,另一方面私人企業在融資更具彈性及創意,讓政府無須承受龐大的開支,減輕財政壓力。

鄧希煒重申,他並非鼓勵大幅舉債,僅認為政府應作長遠研究,日後可以有空間透過包括發債等方式,政府無須一次過消耗大量儲備。他補充,以往因應特殊的市場環境,港府無須憂慮財政收入不足,往往在工程基建不惜直接以儲備解決,缺少了其他籌資方式解決現金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