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大灣區醫療需求大 醫管局前主席胡定旭︰港專科北上有優勢

撰文:詹詠渝
出版:更新:

近年國家大力發展大灣區,香港在區內擔當重要角色不用置疑。除了在金融上互聯互通,醫療亦是另一個充滿機遇的行業,讓專才大展拳腳。醫院管理局前主席、眼科專科私營醫療機構清晰醫療(1406)主席胡定旭,近年仍然熱心於醫療行業,積極推動香港與大灣區的醫療融合,他認為內地人對香港醫療需求殷切,香港專科醫生北上開設診所有一定優勢。

講起大灣區機遇,自不然是想起金融業的發展,例如跨境理財通,但其實隨著大灣區經濟發展日趨成熟,香港醫療業大展拳腳的空間著實不少。事實上,在現行政策下,香港註冊醫生只要在香港累積滿五年的執業經驗,並取得內地《醫師資格證書》,便可在內地執業。同時,內地亦容許大灣區內地城市指定港資醫療機構,使用已在香港註冊藥物和常用醫療儀器,為一眾港資醫療機構帶來機遇。

曾擔任安永中國及香港區主席的胡定旭,任職醫院管理局主席長達9年,目前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首席顧問,對中港兩地醫療行業十分熟悉。他便認為,大灣區除了經濟融合外,醫療上的融合機會同樣無限,推動大灣區與香港的醫療合作,可為本港醫生開創另一條路。

內地人對香港醫療需求殷切,疫情前已有不少人專程來港睇醫生。(盧翊銘攝)

大灣區人口多 醫療需求強勁

胡定旭認為,國家經濟發展繁榮無可置疑,但醫療「仲未係跟得上(香港)」,即使內地有很多優秀的醫生,整體醫療系統仍然需要改進。「最簡單講,HPV疫苗點解喺香港打而唔喺大陸打?細路仔嗰啲vaccine(疫苗),點解千辛萬苦來香港打呢?疫苗就係疫苗,冇唔同,但始終喺香港,我哋嘅管理質素係有保證。」他以中環著名的醫生大廈為例,笑言︰「你睇中建大廈,點解呢輪生意差咗?我估計,其實香港好多名醫嘅病人都喺內地。」

內地人對香港醫療需求殷切,疫情前已有不少「睇病自由行」,下一步的發展是醫生北上,「擺翻呢樣嘢(醫療機構)喺內地,一定好多人嚟。」

資料顯示,大灣區登記人口高達7,000萬,計及流動人口高達1.5億,單是廣東省的醫療健康年銷售總額已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

資料顯示,單是廣東省的醫療健康年銷售總額已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視覺中國)

內地追求醫院品牌作風  港名醫可打破

儘管大灣區醫療需求強勁,但香港醫生想打入此市場,也有一定「潛規則」。原來,內地人看醫生的習慣與港人追求名醫有別,反而是醫院「先行」。這從內地百強醫院排行榜可見一斑,名單上的醫院基本都是知名大學的附屬醫院,有一定公信力。

胡定旭笑指,在內地只要是協和醫院的腫瘤科主任,人們就會有信心,但醫生一旦離開協和醫院,就是「nobody」。反過來看,香港人卻不介意名醫在哪間醫院掛牌,他打趣道︰「例如﹙腸胃科醫生﹚朱建華,佢離開瑪麗醫院,出嚟可以講『我朱建華,喺香港腸胃科就係number one』。」

故此,在香港有名氣的醫生到內地開設連鎖診所或專科醫院有一定優勢,「﹙眼科醫生﹚林順潮希瑪(上市公司編號:3309)做得幾好,佢用香港模式喺深圳開,跟住去北京開,然後周圍都開,即係內地十分認同香港嘅管理模式。」

眼科專科醫生林順潮,在內地開設眼科醫院,擴建速度快。(何柏佳攝)

希瑪眼科「打頭陣」 成功闖入大灣區

提起林順潮,他早於2013年在深圳開設「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是內地首家由香港人獨立投資的眼科醫院,至今內地已有八間「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今年還有三間新醫院準備開業。截至2021年12月底止,希瑪內地業務收益達5.69億元,按年升58.1%。

希瑪作為率先在內地「探路」的醫療機構,去年內地業務增長強勁,無疑為其它同業打了一枝強心針。今年初上市的清晰醫療(1406)與希瑪一樣,從事眼科醫療業務,同樣看好大灣區發展。從該集團招股書所見,集團集資金額約45%,即約1.11億元,擬用以收購大灣區的眼科診所、 眼科門診部或眼科醫院權益,以及與合作夥伴在內地設立眼科診所。

至於全方位醫療機構醫思健康(2138),也揚言加強於大灣區的業務,計劃於2025年前開設30至50間門店,重點發展消費醫療及保健服務,包括但不限於美學醫療、脊椎治療、牙科、婦產科及兒科服務。

胡定旭認為,香港醫生北上發展,以專科最為有優勢。(資料圖片)

專科北上有優勢

從上述例子可見,不少港資醫療機構在大灣區發展,定位都清晰。胡定旭拆解道,香港醫生北上發展,以專科最為有優勢。在社會保障下,內地民眾通常會到公立醫院求診,除非是專科或嚴重疾病,才會到私家醫院求診。因內地公立醫院有醫保覆蓋,而私家醫院則沒有,因此私家醫院的目標病人會是中產或以上。

「﹙私家)應該做專科,呢個係腫瘤醫院、呢個係眼科醫院、呢個係牙科醫院等等。」胡定旭舉例,內地有些醫學美容「做到爛」,但香港卻很高級,收費不菲,但仍客似雲來,關鍵就是管理,「最重要唔好『亂嚟』!咁你話兒科、婦產科、IVF﹙體外人工受孕﹚、腫瘤科等等,每一個科都係技術最重要!」

清晰醫療近半集資金額,擬用以發展大灣區業務。(盧翊銘攝)

香港醫生北上門檻為5年經驗

事實上,不單止連鎖醫療機構才可以北上大灣區發展,在CEPA的框架下,香港註冊醫生符合要求也可在內地執業。近日,港大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與助理院長樊敬文,通過網上會議,與香港50多位知名私家醫生,共同商議大灣區醫療的發展與機遇,希望吸引更多香港醫務人才前往深圳執業。

可以說,香港專才到內地發展,技術門檻易過,但是否能適應又是另一個問題,始終兩地文化差異,內地與香港醫生或在診症及用藥上有所不同。舉例說,內地醫院愛打「點滴」,在香港卻不是慣常做法。胡定旭認為,這是一個互相交流的過程,並無絕對正確的治療方法,「等內地人習慣(香港做法),其實有時吊鹽水都會痊癒。」

他補充,港人適應力強,相信醫生「北上」亦能好好適應,「會計師入大陸已經好多年,我1985年可以入大陸,喺1999年嗰陣時,我一個禮拜有四日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