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拆局|人行放水不似預期 專家︰財政政策比貨幣政策適合
美國經濟強勁,通脹創出逾40年新高,聯儲局無可避免要加息以壓抑通脹,與此同時縮表如箭在弦,明確了未來的「收水」路線。相反,受疫情打擊,中國經濟未如理想,全年增長5.5%的目標成一大問號!
市場憧憬人行出招救市,惟上周五僅宣布「降準」0.25個百分點,未算振奮人心。有分析認為,在中美兩大經濟體貨幣政策背馳下,兩國10年期國債息差近12年來首現倒掛,倘情況惡化恐加速外資離開中國。但專家指出,中央有足夠空間運用貨幣政策,不會因為中美利差而受到制挈,也不擔心大量資本流出。相比放寬貨幣政策,專家認為中國要刺激經濟,未來或許要從減稅降費入手。
疫情爆發下,中國經濟下行壓力的確顯著增加。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短短六天內,三次講話之中提到中國經濟增長風險的警示,表明在廣泛的防疫封控影響生產和支出之下,對前景的擔憂加劇。
國統局4月18日公布,中國第一季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增長4.8%,按季增長1.3%。儘管首季增長勝市場預期,但仍與全年增長目標5.5%有一段距離,或要在未來三個季度「超車」才能達標。
經濟增長放緩之際,中美長年期債息出現12年來首次倒掛,無風險利率比中國長債回報更可觀,倘中央大力「放水」刺激經濟,或加劇市場憂慮外資流出中國。事實上,中央在貨幣政策上取態至今仍相對保守,本月人民銀行公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降準幅度低於市場預期的0.5個百分點。另一邊廂,MLF(中期借貸便利)及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維持不變,均出乎市場預期。
專家認為中國有條件寬鬆 無慮外資流走
中央「救市」力度不似預期,是否憂慮過度動用貨幣政策,尤其在中美政策背馳下,對資金流、人民幣匯價造成嚴重影響,故此在貨幣政策上有所制挈?
ING銀行大中華首席經濟師彭藹嬈認為,中央的政策工具箱之中可動用的「工具」很多,而且不會有制挈。即使中美兩國貨幣政策走向背馳,人民幣長年債息不及美國,但由於現今不少外資投資在國內的股票及債券,是相對長線的投資,並非單純追求利息回報,即使出現中美債息倒掛,亦不致於造成資金大幅流走的問題。
臻享顧問董事總經理王良享同樣認為,中國有條件採取寬鬆政策,而外資不會從國內大幅流走,因為以往投資國內的外資基金,大多數是主權基金或者大型機構的長線部署,除了偏好利息回報較高之外,同時長遠看好人民幣升值潛力。即使近期長年期債息回報與美國睇齊,但中國的短息仍然偏高,王預計未來外資流入中國的速度或會減慢,但不太可能有大幅流走的情況。
雖然美元持續強勢,但王良享認為人民幣匯價可與美金同樣保持強勁,即使有輕微貶值亦可接受,但預料不可能重回7至7.2的弱勢水平,原因是目前外貿趨勢、疫情問題等,企業難以將供應鏈從中國撤離。
減稅降費或比貨幣政策更顯成效
雖然人行降準不及預期,減息更是讓市場落空,但專家認為中國要提振經濟,依靠的並非僅在貨幣政策動手腳,更重要的是在財政政策方面著手。
彭藹嬈認為,不論是降準或減息,的確有助帶動利率向下,令借款人享受更低利息、更容易取得貸款。不過,她認為即使貸款成本下降,亦要視乎銀行是否願意向中小企貸款,而且小微企業的貸款需求亦因應疫情的嚴重性而有所調整。故此,她認為減息不能解決當前的問題,即使再下調政策利率,亦不代表銀行在高風險市場下願意借貸。
當前中國首要的問題是什麼?彭補充指,目前中國經濟最嚴峻的一環是消費,要對症下藥,更應該減稅降費,令購買力得以提升,提振消費市道。根據國統局數據顯示,3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233億元人民幣,按年下降3.5%,按月下降1.93%。她續稱,由於疫情影響嚴重,3月份一些大城市的主要消費因為防疫措施而受到波及,即使個別封城封區,或多或少都會對消費造成影響。
王良享亦認同要在財政政策著手,由於去年中國支出規模低於預算,相信今年有空間減稅降費。他認為,減稅降費相比減息降準來得更到位直接,原因是內地居民的「五險一金」是每月繳納,在支薪時已經「被扣一截」,故此落實減稅降費對於市民消費力有即時的刺激作用。
放寬防疫更有利挽救經濟
儘管4月人行放水未及預期,但難料往後會否再次從貨幣政策出手。野村估計,人行有機會在今年中再降準25點子,以刺激下半年經濟增長。但同時,該行明言,減息降準的刺激作用有限,原因是貨幣政策的傳導渠道因應封鎖、物流中斷和嚴格的房地產限制而嚴重堵塞。野村更傾向相信,中國「動態清零」防疫政策的調整才是未來幾個月增長復甦關鍵。
事實上,市場認為封城、動態清零等措施將重創經濟。ING銀行估計,倘若上海的封城措施在整個4月持續,該市GDP將損失6%,對全國GDP則帶來2%的損失。至於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亦指出,如果防疫政策更加嚴格、或持續時間更長,恐拖累今年GDP增長降至4%。
王良享亦認同,中國若願意放鬆防疫政策,作出一些微調,國內消費將進一步直接受惠。但他估計,至少要待每五年舉行一次的中共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順利舉行,才有望放寬防疫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