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專訪|半世紀最大改革 黃偉雄解說 「股一藍」價便殘又點睇
恒生指數迎來推出半世紀以來最大的改革,3月初公布諮詢總結後,今年5月、即下一次指數檢討便開始生效。是次改革涉及五大重點改革,包括增加成份股數目、擴充行業的代表性、縮短上市歷史要求、維持20至25隻香港公司成份股、改善成份股權重分佈。
《香港01》訪問了恒指公司董事兼研究及分析主管黃偉雄,分享到恒指公司的看法及剖析建議內容。
五大改革總結之中,變化最大的便是恒指成份股的數目,由原本的50隻,增加至80隻,目標在2022年中完成。而恒指成份股的最終數目將固定為100隻,較原來倍增。恒指公司黃偉雄稱,接獲的回覆之中,大部分均表示支持增加恒指成份股數目,當中有些人更認為「再多啲都仲得」。
故此,恒指公司最終訂立2022年中前增至80隻的中期目標;至於「終極」目標則是將恒指成份股數目增至100隻。由80隻的中期目標,至100隻的終極目標需時多久呢?黃偉雄坦言,「行得快行得慢都係睇市場發展有幾快」,他舉例指,若然香港新股市場發展較快,成份股增加的速度便更快。
改革後,恒指成份股數目大幅增加,但是否「量多便能取勝」?黃偉雄稱,恒指公司的想法是令指數變得更多樣化,「今次係透過增加成份股數目,以及改善選股方式,令指數組成更加均衡,更能夠代表市場」。他補充,由於恒指公司是留意到近年港股市場發展比較快,便觸發改革恒指的計劃,繼而出現是次的歷史性改革。
恒指五大改革諮詢總結
取消最少上市歷史要求受爭議
綜合今次的諮詢建議,五大改革之中,「取消合資格候選成份股最少上市歷史要求」是支持度最低的一項。60份回覆之中,只有約27份支持,支持度不及50%。最終,恒指公司的諮詢總結繼續保留最少上市歷史要求,由原本所有候選公司須有至少兩年的上市歷史,縮減至三個月。
「回覆對諮詢建議有保留嘅地方,主要係完全拎走最少上市歷史要求,但大部分都唔反對縮短上市歷史要求嘅方向」。黃偉雄稱,部分回覆認為目前最低上市歷史要求最高達兩年,時間實在太長,觀乎一些中概股在美國上市已經一段時間,足以觀察公司的營運表現,故此過去的要求已經不適用。
縮短最低上市歷史要求,市場最為關注是衍生「炒高新股入指數」的問題。黃偉雄解釋指,新措施只是讓上市公司更快獲納入考慮範圍,能否「染藍」仍須委員會討論及商議。他補充,除了企業的市值要求之外,委員會同時會考慮企業的行業代表性、流通量等一系列數字,是貫徹始終的做法,又指該項建議經微調後,已獲大部分市場人士支持。
擴容後市盈率增加 黃偉雄:反映現實市況
事實上,將恒指成份股「擴容」後,指數組成將會變得更分散,覆蓋率更好。參考恒指公司的模擬結果,截至1月至2月的數據,假設恒指成份股已經達至80隻時,市值覆蓋率將會由原本的56.5%增至71.2%,成交額覆蓋率則由50.2%增至66%。不過,與此同時市盈率由15.7倍,大增至19.1倍;股息率則由2.6%降至2.1%。
黃偉雄認為,模擬結果顯示市值及成交額的覆蓋率增加,是代表指數更均衡及更具代表性。而指數的平均市盈率增加,以及股息率減少,則是反映出現實市場狀況。他強調,模擬結果僅供參考,或反映指數有機會出現該等情況,實際影響仍然要視乎每季的變動。
「三萬點魔咒」不置評 成功指標在於代表性
恒生指數推出至今50多年,近十年幾乎「有波幅無升幅」,今年一度上試3萬點大關,可是不久之後便告失守。黃偉雄直言無法對此作評論,「指數升升跌跌無法預計」,而恒指公司如何衡量指數成功與否,僅在於指數的均衡程度及代表性。
除了「三萬點魔咒」之外,恒指公司選股亦屢遭批評,更被譏諷「股一藍價便殘」,個別股份「染藍」後便會愈見疲弱,拖累指數表現。黃偉雄認為,這個只屬部分成份股出現的現象,情況「偏向Random」,恒指公司亦無法預計個別股份的表現發展。他強調,恒指公司選股的原則不變,會留意市場發展,隨著環境改變不斷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