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制裁|美資行提早「打靶」輪證 中資行「輪照發」︰風險可控

撰文:詹詠渝
出版:更新:

中美金融戰,衝擊中資股,亦「禍及」相關衍生產品市場。中移動(0941)、聯通(0762)、中國電信(0728)被美國制裁後,3間美資行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及高盛周日﹙10日﹚紛公布,提早終止涉及3大中資電訊商,以至相關恒指及國指的衍生產品,合共484隻窩輪、牛熊證及界內證。

業界人士認為,事件屬於突發事件,個別輪證及牛熊證因少了參與者,在流通量減弱下,對沖成本無可避免上升。也有學者認為,香港夾在中美之間,兩面不是人,出現「滙豐化」。

中移動、聯通、中國電信被美國制裁,美資行被逼退市相關輪證。﹙資料圖片﹚

中資行續發相關輪證 惟對沖成本料上升

中銀國際股票衍生產品部證券董事朱紅表示,今次3間美資發行商都是因執行美國的行政命,才作出相關行動。實際上,早於去年11月證監會已經跟各發行商提過,要自己評估制裁所帶來的影響。對於中銀國際而言,直接影響不太大,因該行無須執行美國的行政命令。

現時中銀國際仍繼續發行新的恒指、國指及中移動的衍生產品。「我們最新推出的兩隻中移動認購證都是全數賣出,反映投資者對相關產品仍有一定需求。」不過,朱紅坦言市場上少了參與者,減弱了流通量,無可避免地令對沖成本上升,「但現時風險仍在可控範圍之內,只要我們計到數,就會繼續發行」。

美資發行商今次提早終止衍生產品買賣,投資者有機會由賺變蝕,無翻身機會,會否打擊投資者的信心及投資意欲。朱紅直言自香港推出衍生產品以來,從來沒有出現過這個情況,認為屬於突發事件,「我想沒有任何一間發行商想發生這樣的事,投資者就最無辜了。」

徐家健認為,事件反映香港「滙豐化」,夾在中美之間兩面不是人。﹙羅國輝攝﹚

徐家健:發行商求自保寧影響聲譽

現時普遍券商都是處於觀望態度,只執行早前已簽署的行政命令,或等到拜登上場再調整策略。對於美資發行商提早終止衍生產品買賣,會否影響聲譽,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坦言發行商都是被逼,情願影響聲譽都要自保,加上市場都知道他們都是「跟order」做事,可以將責任推落政府上。

他續稱,事件再反映香港可謂「滙豐化」,夾在中美之間兩面不是人,「現時中國講到你跟美國﹙的話﹚,有可能會懲罰你,而你有損失就補貼你」,但他直言現階段仍未公布任何細節,只是得個講字,實際有多少支援仍是未知之數。

證監會稱,會評估美國制裁的後續發展及潛在影響,並與港交所及發行商密切交流,確保市場維持秩序。﹙資料圖片﹚

證監會跟發行商有溝通

至於今次美資發行商單方面提早「打靶」,會否對投資者不公平,香港證監會沒有正面回應,回覆指知道港交所正就美國制裁令對結構性產品市場影響,與相關發行商進行密切溝通,以確保有效保護投資者利益。

證監會已提醒發行商要謹慎評估美國制裁對其產品的影響,同時強調發行商採取的所有行動都要保證具必要性、公平性,發行商應以投資者最佳利益行事,確保市場透明,並適時保證投資者知情權。

證監會未來會繼續留意事件,並評估美國制裁的後續發展及潛在影響,同時會與港交所及發行商密切交流,以確保市場維持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