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前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嶽 進軍保險界冀「醫好」制度

撰文:何敬熹
出版:更新:

談起疫情,周一嶽感觸良多,2003年沙士襲港期間,他是港島西聯網總監,看著每日都有同事受感染、充滿「危機感」。沙士過後,他升任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首要工作之一便是改革醫療系統,以防下一次沙士般的大型疫情爆發。

到今年新冠疫情殺到,這位香港醫療界的「前元帥」已脫離醫療系統,加入了保險界。可惜嗎?他說,自己一世人都是做醫生的心態,不論是做醫療行政、或是加入保險界,都是希望「醫好制度」,只是轉了位置去幫病人解決問題。

周一嶽獲委任為醫委會委員。(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周一嶽生於1947年,行年七十有多,是醫學界的「老兵」,去年底鄭若驊手腕脫骱在倫敦做的開放性復位及內固定術(ORIF)手術,便是由周一嶽於七八十年代引入來港。醫術了得外,他做管理行政也有一手,自1992年擔任伊利沙伯醫院行政總監,仕途步步高昇,2004年更接替楊永強擔任食物及衞生局局長。直至2012年退任,周一嶽於香港醫療體系「掌舵」長達廿年。

老兵不死,退任局長一職後,周一嶽未有言休。他笑言,自己是一個喜歡工作的人,前後退休四次,每次三個月左右便又想出來工作。除了較為人熟知的平機會主席一職外,2017年也被邀請至友邦(AIA)擔任香港及澳門首席醫務官及企業顧問,專責醫療保險項目,一做已經三年。

「我自己對醫療的長遠經費一直很關注,20、30年前我已經說是一個問題…一個社會的錢不可能是無限的,醫療水平要提高,就要有錢請人和應用新科技,這東西要如何平衡?宏觀整個世界不同的醫療制度,都要有類似保險的制度才會成功。」他說。

一世人都是醫生心態

離開醫療最前線已有一段日子,周一嶽卻指,自己一世人都是醫生心態,想幫病人解決問題,在友邦的工作也是間接幫病人。「是想個制度,病人更容易得到治療,也希望中間做媒人,介紹更多病人比好醫生,介紹多些好醫生比病人。」

「私人醫生或保險界,照顧的病人可能沒有醫管局那麼多,但這班病人如果沒有買保險,有病可能最後都係去醫管局、令醫管局更擠逼,更長龍。」他指,既然這些人願意給一些錢來買保險或使用私人醫療服務的話,保險公司又是否可以令這些資源都最用得其所呢?私人醫療始終較昂貴,一個好的保險制度便是希望可以透過可持續的供款,令人有足夠的保障和安全感。當中透明度十分重要。

他形容在友邦的三年「算是幾有成績」,一來保費的升幅比較合理,二來跟很多私家醫院和醫生建立了互信,減少了有關不同手術保障多少的爭拗,對客戶來說更有透明度。

周醫生指,三年間其中一個重要改變,是由以前做手術要住院才賠,到現在已包括日間手術(例如腸胃鏡等)都會賠償,令病人有更多做手術的選擇。這成功經驗也促使去年友邦和仁安醫院合作,成立「友安醫療腸胃及專科中心」,主要做腸胃內視鏡檢查。他指,該中心聘請十分專業的醫生和僱問,有信心成為首批通過政府私營醫療機構條例登記的機構,能為友邦的客戶帶來優質的一條龍服務。

周一嶽指,加入保險公司,只是轉了崗位繼續幫病人。(李澤彤攝)

公私營醫療失衡 要為自己做好準備

三句不離老半行,訪問當中周一嶽談得最多的還是醫療制度。他形容,香港公營醫療是一個安全網,但社會已用這個安全網用得太多了,出現了公私營失衡。一個更好的分工是,公營醫療系統主力負責醫緊急病症和高風險的「奇難雜症」、培訓醫護人員、照顧不能負擔私營醫療的弱勢社群等。其他情況下,私營醫療可擔當一個更重要的角色。

他表示,香港人十分長命,男人的預期壽命是83歲,女人的預期壽命是88歲左右,即是如果60歲退休,或會有長達20多年沒有收入的日子,如果沒有子女供養,又沒有為自己預備好任何保障,屆時或會十分苦惱。

「我不是做推銷的,我不會說一定要買保險,但我覺得每一個人對將來的考慮是需要的。當然政府是有福利制度,但都是有限的,自己有足夠的儲蓄和準備也是十分重要。」周一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