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迎上市一周年 市值最多蒸發近3000億 解構兩大「死因」

撰文:區嘉俊
出版:更新:

小米(1810)上市之初,猶記得創辦人雷軍曾豪言,要讓掛牌首日買入股票的投資者「賺一倍」。如今,小米還有兩個禮拜便邁向上市一周年,股價本月初卻曾低見8.91港元,較招股價17元低近一半,市值較高位最多蒸發近3,000億港元。
挾本港首間同股不同權上市公司的光環,打著科技股的名號,小米曾被寄予厚望,不少散戶視之為「下一隻騰訊」而紛湧入貨。豈料,小米原來上市前先派總值100億元人民幣的獎勵股份予雷軍,上市後又繼續印股票,變相攤薄散戶股權;另邊廂,把自己定位為互聯網公司的小米,硬件設備銷售竟佔了總收入的九成。小米上市後表現教人大失所望,不無原因。

「死因」一:邊回購  邊印股票  

小米在今年1月,亦即上市短短六個月已跌穿10元大關,原因無他,部分上市前投資者的禁售期結束,估計有逾20億股「解禁」,由於這些投資者的成本價低至3元以下,沽貨的誘因極大,令股價承受巨大壓力。

面對沽壓沉重,雷軍迅即「出口術」承諾一年內除公益慈善外,不會出售公司股份,更立即展開回購計劃,以展示對公司業務和前景充滿信心,圖力撐股價。

今年1月,小米共3次回購近2,000萬股股份,涉資約2億元,小米其後亦隨大市回升。今年6月,小米股價再度尋底,公司再出手,截至上周五(21日)月內已12次回購合共逾8,200萬股,涉資約8億元。

小米創辦人雷軍在上市前已獲公司獎勵總值近100億元人民幣的股份。(資料圖片)

員工「入貨價」低至每股0.39港元

理論上,回購有助穩定股價,但同時間,小米員工卻可用低至0.39元的大折讓價去認購公司發行的新股,以小米上周(17至21日)的平均收市價9.74港元計,員工立即沽出股票最多可獲利近25倍,徹底「完勝」以招股價17港元抽小米、又或股價跌至9港元「低位」入貨的散戶。

事實上,小米至今回購的股份只有約1億股,惟翻查招股文件,當中提及「2012年僱員股份獎勵計劃」,小米最多可授出25.13億股予僱員或前僱員,遠比回購的數量為多。

這批股份獎勵計劃預留的股份,上市前已將6.4億股(總值99億元人民幣)派發予雷軍,上市後的去年底,又將10億股派予雷軍旗下的家族信托基金。翻查月報表﹙見表格﹚,小米員工近月幾乎都根據股份獎勵計劃,以低至0.39港元至2.2881港元認購公司發行的新股,這舉動相信在未來一段時間也會持續,意味「街貨」只會愈來愈多,散戶權益難免被攤薄。

「死因」二:「互聯網公司」自居     惟九成收入靠硬件 

除了街貨量有增無減,應如何為小米估值亦是關鍵。雷軍在招股時強調「小米是一家以手機、智慧硬體和IoT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惟公司業績卻呈現另一翻景象。

小米今年季績顯示,總收入為438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27.2%;經調整淨利潤21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22.4%,營收和利潤雙增,超出市場預期。

但從分部業務去看,其實小米還是一家主打硬件的公司,「智能手機」佔集團收入67.5%,而「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如智能電視、筆記本電腦及小米手環等就佔22.4%,即兩者佔小米總收入的九成。

小米以互聯網公司自居,但手機和其他硬件設備銷售仍佔公司收入約九成。(路透社)

反之,互聯網服務的分部收入為43億元人民幣,只佔總收入的9.4%。其中,廣告業務佔當中的23億元人民幣,遊戲業務則佔8.23億元人民幣,較利好的只是一些互聯網增值服務如金融、電商平台的收入,按年增長近一倍,錄得12億元人民幣收入,但仍遠低於手機和其他硬件的銷售額。

相比硬件公司,定位為一家互聯網公司的可更易取得較高的估值,但小米的硬件設備至今仍佔收入九成,當中智能手機貢獻收入的逾三分之二,且平均每部手機售價不足1,000港元,更像一家低端的手機製造商,不足以說服投資者以高溢價購買公司的股票。

新經濟股全軍覆沒

除小米外,近年來港上市的新經濟股表現強差人意,另一家同股不同權公司美團點評(3690)以69港元招股,周一(24日)收報63.75港元,較招股價跌7.6%。

但美團已是表現「較佳」的新經濟股,本網統計8隻上市時熱炒的新經濟股,除美團之外,其餘跌幅介乎四至七成,互聯網汽車零售企業易鑫集團(2858)雖然有騰訊作為股東,但跌幅最深,較招股時跌76.6%;其次是美圖公司(1357),較8.5港元的招股價跌68.2%。

帝鋒證券及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郭思治指,小米股價回落,現價不算太貴,短線可上望11元。(林若勤攝)

郭思治:走出困局「都係睇成績」

帝鋒證券及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郭思治指,小米招股定價進取,但此刻市值已經回落,現價市盈率約10倍,不算太貴,加上7月份或公布同股不同權公司納入港股通,將可吸引南下資金,刺激市場氣氛,若有資金趁機炒作,「上返11蚊不是太難的事」。但他提醒,雖小米近日重啟回購操作,但比例仍不及公司新發行的股票,故宜只作短炒,長遠非投資首選。

至於新經濟股上市以來全部潛水,郭思治認為,新經濟股純炒作概念,而上市時估值普遍過高,目前估值仍不覺得特別便宜,「幾時有錢賺都未知,唔會咁易走出困局,都係睇成績」,他認為投機炒波幅是可以,但長線持有這些股票,公司如業績無錢賺,股價只會愈跌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