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表新聞】平安好醫生炒唔起 速看「潛水」背後3件事

撰文:余秉峰 馬健彰
出版:更新:

平安健康醫療科技(1833,又稱平安好醫生)掛牌兩日,雖然事前在公開發售部分贏得超購653倍之勢,但表現大熱倒灶,由首日最多升7.1%,到今日較上市價低3.7%收市,收報52.75元,令抽中平安好醫生的散戶空歡喜一場。
平安好醫生失威,其實亦屬情理之中,因為這家成立不足4年的公司「愈做愈蝕」,去年虧損按年大增32.2%至10.02億元(人民幣‧下同),財政「大失血」的主因之一竟是員工的「福利開支」所致,認真耐人尋味,而且還另外受兩大不利因素所困擾。正在坐艇的散戶應止蝕還是「天長地久」,了解以上情況後,做決定時自然更有方向。

港股近期市況疲弱,令平安好醫生少了一道炒作的助力。(路透社)

市況不利炒作

平安好醫生的收入表面看來其實不錯,過去兩年來的增長可以幾何級數來形容,在2015年全年僅錄2.79億元收入,但在2016年按年增1.15倍至6.02億元,又在2017年按年大升2.1倍至18.68億元。奇怪的是,平安好醫生卻年年蝕錢,而且虧損年年飆升,在2015年虧損3.24億元,並在去年激增至10.02億元,「牌底」遜色一籌。

與此同時,近日大市氣氛亦告疲弱,平安好醫生在上周五掛牌,恒指在當天便跌386點,今日又只是微彈67點,大股東兼「阿媽」平保(2318)的反彈勢頭同告乏力。在多重「低氣壓」下,平安好醫生股表現不振實屬情理之中。

平安好醫生涉及銷售的業務目前仍相當依賴人力來執行。(平安好醫生官網)

單為員工「福利」派近6億

至於為何平安好醫生的生意愈做愈大、愈大愈蝕,翻查它的招股書,其實不難發現成因。在2017年度,平安好醫生的收入扣除銷售成本後,仍錄得6.12億元毛利,毛利率達32.8%,看似尚可,但銷售成本並未包括所有「銷售及營銷費用」與「管理費用」,而且後兩者的開支奇高,前者去年達6.121億元,後者達7.107億元,成為公司去年蝕逾10億元的主因。

公司解釋,「銷售及營銷費用」來自5個細項,其中一項是「僱員福利費用」,高達1.31億元。更誇張的是,「管理費用」一環也涉及僱員福利費用的支出,而且高達4.34億元。單計這兩處的「僱員福利費用」,合計達5.65億元。原來,所謂的「僱員福利費用」,實際上大部分由員工的「工資、薪金及花紅」所構成,整體而言有關佔比達70.4%,餘下的支出才是因為真正的員工福利或購股權計劃所產生。

招股書顯示,平安好醫生的推廣和廣告等支出佔比相當高,「舊經濟」色彩濃烈。(盧銘翊攝)

「舊經濟」色彩濃烈

除了「福利好」的問題,推廣、廣告和佣金費用也是平安好醫生出現巨虧的成因,它們均屬於「銷售及營銷費用」的細項,分別達2.14億元、2.65億元和9,550萬元,有關支出又是因零售和人力而產生的成本。平安好醫生雖被視為「新經濟股」,它又在招股書中介紹自己是中國互聯網醫療健康市場的先行者,但公司多個重要開支卻不是因科網系統的建設而起,「舊經濟」色彩依然濃烈,認真耐人尋味。

其實,這情況正正反映平安好醫生的業務結構。平安好醫生的業務分為4大類,分別是「健康商城」、「消費型醫療」、「家庭醫生服務」和「健康管理和互動」,依次貢獻8.96億元、6.55億元、2.42億元和7,430萬元收入。作為最大收入來源的「健康商城」,則會視存貨狀況而制定促銷計劃,推高了這業務的營運成本。事實上,「健康商城」的毛利率亦是4大業務中最低的一個,僅11.7%。

至於作為第二大收入來源的「消費型醫療」特別依賴人力。雖然,在公司截去年底的1,957名員工之中,屬於「銷售、營銷及宣傳」部門的人員僅為111名,但公司有找「外援」幫助銷售工作,依靠平安旗下的個險業務員介紹客戶來買產品和服務,招股書顯示,去年向20.89萬名個險業務支付「轉介費」。

平安好醫生上市成功,從股民手上收集更多資金去探索盈利模式。(林若勤攝)

靠融資維持公司運作

平安好醫生在業務成本高企的背景下,其因經營活動所用現金淨值高達4.84億元,意味公司業務無法「造血」之餘,還大量「失血」,以生意本身來說屬「有出冇入」。平安好醫生能維持營運,實有賴一班投資者提供金額達21.54億元的融資,才令去年整體的現金流量有正增長。

然而,「失血」已不再是平安好醫生的威脅,因為它已在一眾散戶和機構投資者的支持下成功上市,取得85.64億港元的集資淨額,按去年4.84億元的經營活動所用現金淨值計,「燒錢」10年也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