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專訪|高層揭電動車攻港大計 想做「先驅」不做「先烈」

撰文:鄭文玥
出版:更新:

「車水馬龍」總會用作描繪香港街景的繁華,數十年川流不息依舊,只是許多改變,近來悄然發生。隨著街頭巷尾,不再只是傳統歐日系車輛的天下,內地電動車身影漸多,「攻港」誓言擲地後,確乎應聲落地生根,其中最為耳熟能詳者,莫過於比亞迪(1211)。

內捲、關稅、價格戰,年內電動車「廝殺」未止,比亞迪即便在香港,位居新車市佔率第二,仍步步艱辛。公司亞太汽車銷售事業部總經理劉學亮接受《香港01》專訪,更親自拆解集團攻港細節,並希望將電動車打造為香港的「新名片」。期間,他直言,比亞迪在港真正的對手並非Tesla等勁敵,而是另有其人。

相關連結:跑車無人買? 豪車代理搶賣內地電動車 浴血廝殺平至25萬有找

「車水馬龍」總用作描繪香港街景的繁華,近來內地電動車攻港,許多改變就悄然發生。(資料圖片)

在港新車市佔率居亞軍 三大優勢料可撼贏Tesla

2022年,比亞迪正式登陸香港私家車市場。劉學亮透露,比亞迪兩年來累計接獲訂單約1萬單,上牌數量就逾7000輛,當中一半以上為ATTO 3,也是公司攻港的第一款車型。官網顯示,其在本港共推出5款私家車。而近來,與Benz合作的新品牌騰勢DENZA D9,也新推右軚版攻港。

本港寸土千金,汽車行業同樣擁擠,「搶灘戰」難免腥風血雨。劉學亮透露,比亞迪目前在所有車型中,以16.3%的新車市佔率。排名第二;而在純電動車的市佔率,就有19%。不過他也坦然承認,較市佔率冠軍Tesla而言,雙方仍然存在差距,不過距離已正在拉近。

出人意料的是,電動車市場硝煙彌漫下,劉學亮卻未對Tesla「下戰書」,反而直言「我們的競爭對手,不是Tesla」。他解釋稱,比亞迪真正的競爭對手,是燃油車,是傳統,「因為我們代表的是未來,我們也相信人們一定是憧憬未來,而不是停留過去」。

劉學亮續指,Tesla固然值得尊敬,但他指比亞迪在香港,相信仍較Tesla有三大優勢。首先,比亞迪「電池起家」,掌握核心技術,自己有造所有核心零部件的垂直整合能力。其次,集團承諾未來每年,都會精挑細選1至2款新車型來港,而Tesla的車型不多,選擇存局限。此外,包含最新的騰勢品牌,比亞迪在港共有11家銷售網點,配合港車北上的大灣區網點,服務設施更完善。

冀與內地友商「比翼齊飛」 港逾七成汽車增量為電動車

話雖如此,海外勁敵當頭迎戰,身後的內地友商,同樣虎視眈眈。僅以攻港陣型看來,比亞迪今次力谷的騰勢品牌為豪華MPV車型。而「新勢力」中,小鵬(9868)5月登陸的X9,吉利(0175)旗下極氪7月發佈的ZEEKR 009,均為同類型7人車,在港正面交鋒,一觸即發。

劉學亮反笑道,「現在還算不上競爭」,希望和友商們「比翼齊飛」,一起把電動車產業做大,當真正有一天打敗燃油車,「競爭才真正開始」。再追問電動車究竟哪一天才取得勝利?劉學亮表示,燃油車畢竟崛起逾百年,電動車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因此仍需時日。

不過他話鋒又轉,稱在打敗燃油車這場戰鬥中,在內地近尾聲,在香港早已結束。他引述數據指,內地7月單月新能源車市佔率過半;香港品牌中市佔率前兩位更都是電動車,增量而言遙遙領先。因此香港買電動車已成大趨勢,只是仍有數年以來的燃油車存量,等待用增量置換。

翻查近年運輸署數據,首次登記的私家車中,2019年在整體佔比不過只有6.3%,但短短幾年間,電動車增量確乎突飛猛進,至2023年電動車佔比就有64.6%,而在今年首6個月,首次登記電動車數量更累計有2萬輛,整體佔比高達75.3%

劉學亮表示,當真正有一天打敗燃油車,電動車企業的競爭才真正開始。(資料圖片)

籲官方加快上牌審批流程 將電動車打造為本港「新名片」

然而,劉學亮表示,任何產業發展一定離不開當地政策。一如既往,比亞迪希望港府能扶持電動車發展,並呼籲加快審批流程。

他無奈稱,比亞迪總部處深圳,作為「鄰居」,對香港市場一定優先交付,但目前來港上牌流程卻仍需1至2個月,直言「生產車也用不上這麼久」。他續指,比亞迪全部工廠單日可生產約1.6萬輛車,而香港目前全年電動車需求不過約一萬輛,相當於集團1至2天即可供應本港全年需求,產能絕非問題。

另外,劉學亮不止一次盛讚,港市佔率首兩位均為電動車企,這在全球範圍內,除卻北歐少數幾個國家,都相當罕見。對比他常駐的日本,電動車市佔率僅有2%,故其認為香港是全球最接受電動車的市場,電動車應可打造為香港城市的「新名片」,並開拓多些扶持電動車的政策,如免費泊車、擠擁時段為其開闢單獨行道等。

10年前,電動車續航只逾200公里,現在已倍增至逾600公里,這就意味著,在港一般需求下,1至2周都無需充電。(資料圖片)

無意自建充電樁 「誰都能做的事,比亞迪不做!」

另外,配套充電設施的完善,也是比亞迪的迫切期望。劉學亮表示,10年前續航只逾200公里,現在已倍增至逾600公里,意味著一般需求下,香港電動車可以在1至2周都無需充電,然而儘管技術革新,減少了續航里程的憂慮,但建立更多公共充電樁,仍是必要之舉。

而問及充電樁不足,或影響電動車銷情,比亞迪是否有自建打算?劉學亮則霸氣直言:「這個事情太簡單,誰都能做的事,比亞迪不做!」他憶述稱,12年前在深圳確乎曾自建充電樁,但當時行業初興,陷入先造車,還是先充電的無限循環,方會一肩扛起自行興建。

但當下充電樁技術已發展成熟,劉學亮笑打趣道,「什麼事都不要自己做,如果比亞迪現在再建充電樁,就又一批人倒下了(即失業)」。但他指,會將比亞迪所擁有的數據,例如司機較喜歡到甚麼地方休息充電提供予港府參考,希望港府能在相關地區配合興建公共充電樁。

劉學亮霸氣直言,「如果比亞迪現在再建充電樁,就又一批人倒下了」。(黃浩謙攝)

其實,早在十年前,比亞迪曾在本港推出的士,失敗後又回歸。之後再接再厲,推出電動巴士、私家車等。劉學亮表示,雖然「這十年走得有一點點艱辛」,但一直想做「先驅」不想做「先烈」。他強調,比亞迪過去十年沒有離開香港,是相信這個城市,一定可以通過電動車帶動全新的綠色經濟。

「所以,比亞迪覺得,自己在香港市場做的還算好嗎?」面對最後一句發問,劉學亮笑答道,「我們認為挺好,但最重要的標準是,香港路上比亞迪多了,那才是真正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