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系再遞IPO 虧轉盈秘訣全靠「買」業績 專家:係成功嘅!

撰文:鄭文玥
出版:更新:

港股IPO漸趨回暖,翻查近排招股書,醫療類公司更是遞表熱門。當中港人較為熟識的「百年老字號」同仁堂就是其中一員,旗下號稱為國內最大的非公立中醫院「同仁堂醫養」便已向港交所(0388)提交招股書。

然而「金字招牌」背後,「同仁堂醫養」去年扭虧為盈,主要依靠的卻非「妙手仁心」的醫術,而是密密收購,用所購的企業財報為集團自身「添妝」增色。最精明之處,是收購的資金來自銀行信貸融資,正是靠質押收購的股權換取。而今次申請上市,亦有明言,集資目的之一恰為還債。宏高證券投資經理梁杰文就拆解稱,這種融資招式風險雖高,但無可否認是成功的。

狂收購成功扭虧 好業績秘訣在於「買」

「百年老字號」同仁堂相信大家頗為熟悉,安宮牛黃丸亦是其熱門商品。而是次遞表的同仁堂醫養,則是號稱國內最大的非公立中醫院集團。根據招股書所述,其收入主要有三大來源,即醫療服務、管理服務、及銷售健康類產品。當中貢獻最大的醫療服務,佔總收入逾八成。除卻在A股上市的同仁堂(滬:600085),同仁堂國藥(3613)與同仁堂科技(1666)也早已登陸港股,同仁堂醫養已是旗下第4隻IPO項目,打出名副其實的系列陣型。

「百年老字號」同仁堂同系向港交所申請上市。(資料圖片)

業績最亮眼處,莫過於去年母公司權益持有人盈利2713.6萬元人幣(下同) ,較前一年1897.5萬元的虧損,可謂成功力挽頹勢。轉賺本是喜事,但華麗扭虧的背後,卻原來靠收購其他公司,將其財務報表併入,以替集團「添妝」增色。

招股書明言,自2022年中期,三溪堂國藥館、三溪堂保健院的業績,併入同仁堂醫養財報。溯及當年,其連同同仁堂養老基金、同仁堂醫療基金以2.8億元總代價,收購兩者各自65%的股權,此後續有收購股權的動作,而這兩間的業績的加入,就可謂立下「汗馬功勞」。

若完全對比年內利潤,併表後財報顯示,集團純利為4459萬元。但如若扣除三溪堂國藥館1642.4萬元以及三溪堂保健院3031.2萬元純利的傑出貢獻,實則其本身還虧損214.6萬元,根本未算扭虧。

同仁堂醫養已是同仁堂旗下第4隻IPO項目。(資料圖片)

質押股權換貸款 上市集資償債

收購步履不停,錢又從哪裡來?公司給出的答案是,銀行信貸融資。同仁堂醫養持續將股權質押給銀行,在三溪堂收購事宜中,將保健院43.74%、國藥館43.75%的股權質押予銀行;而在上海承志堂收購事項中,也將持有的70%的股權質押。

截至今年4月底,公司有關銀行借款的,未償還結餘總額近1.3億元。其甚至坦誠直言,今次上市的集資用途之一,就是「償還若干未償還銀行貸款」。質押股權換得貸款融資,融資用於擴張收購,收購令到業績扭虧,扭虧再之後遞表上市,上市集資償還貸款,環環相扣,便帶來滾滾財源。

同仁堂醫養招股書明言,上市的集資用途之一是「償還若干未償還銀行貸款」。(資料圖片)

淨利潤率僅5% 專家仍料IPO勝算大

即便購得的業績足令扭虧,同仁堂醫養仍有隱憂。例如公司毛利率,雖升至21.6%,但對比同類已上市的連鎖中醫館第一股固生堂(2273),兩者盈利模式,近乎「Copy and Paste」(複製貼上),但該集團毛利率卻達30.7%,由此可見,兩者差距仍不小。且同仁堂醫養核心醫療服務業務的毛利率只得19%,整體淨利潤率其實更僅僅只有5%。

且其旗下網絡內,公示有21間醫療機構,當中具政府主管部門評級的共10間,其中6間均為「一級」評級,意即規模較小的地方醫療機構;反而「三級」可代表國內頂尖優質的醫療機構,就只得一間。

梁杰文表示,港交所一定會審查公司收購併購的活動,過分擴張會對上市審批造成影響,但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中,他直言,港交所也需賺錢,料衝擊IPO勝算仍大。

宏高證券投資經理梁杰文認為,收購帶來的商譽大幅變動只是數字遊戲。(資料圖片)

商譽兩年升5倍 恐步碧服後塵

大量收購帶來的多為商譽狂升,公司商譽從2021年的2608.5萬元,連升約5倍至2023年的逾1.6億元。但同理可證,如果所購得的企業不爭氣,其實亦同樣會連累商譽大幅縮水。當中碧桂園服務(6098)便是前車之鑒,當年碧服收購不少內地物管公司。但由於內地經濟下行,內房市道欠佳,連同相關併入公司營利大減,最終導致碧服自身商譽亦大幅縮水。去年集團商譽就減值14.7億元,至164.3億元,股價亦同步暴瀉,惹多家大行示警。

不過梁杰文就認為,商譽更多是數字遊戲,在收購的當年,便會將商譽金額入賬,此後若盈利不及預期,則會將其「調低」,帶同反映在股東應佔溢利上,但這個虧損並非真實造成現金損失,加上是「是已經發生的事」,因此他認為投資者反應未必負面。

同業早已上市的,連鎖中醫館第一股固生堂(2273),同樣密密收購。(資料圖片)

同業固生堂先例奏效 中醫行業分散需整合

事實上,上述種種並非算得上獨門秘技。早前所提及的固生堂,主要收入來源雖同是提供醫療健康解決方案以及銷售產品,但亦同樣密密收購,商譽躍升。近來更大發盈喜,料半年經調整溢利淨額按年最多增46%。

梁杰文表示,以收併購作為策略,無疑是高風險,萬一收購的公司表現遜色,則一損俱損,「但無可否認,喺這一刻係成功嘅!」他解釋,同仁堂醫養招股書中直言不諱,自身市場份額僅有0.5%,因此就行業而言,市場過於分散,以不斷收購作為策略,未嘗不算情有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