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研人工智能平台 實時監察及預測蚊患情況 私人企業先試用

撰文:鄧宇詩
出版:更新:

炎熱多雨的春夏季,蚊蟲容易滋生,為協助滅蚊及預防工作,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研發了一套地理空間人工智能(GeoAI)平台,結合GeoAI技術、物聯網平台及地理資訊,生成「蚊患風險指數」以及「蚊患風險地圖」,向大眾市民報告各地區實施蚊患,以及預測未來三日蚊患嚴重指數,平台使用一年後暫錄得屯門區蚊患問題最為嚴重。

嶺南大學在各區設置智能滅蚊系統,系統分別分為氣象站,以及滅蚊燈。(鄧宇詩攝)

嶺大研實時蚊患風險指數 過去一年屯門區最嚴重

為了有效解決蚊患問題,嶺大科學教研組透過結合GeoAI技術、物聯網平台及地理資訊,製成「蚊患風險指數」以及「蚊患風險地圖」,向大眾市民實時報告各地區蚊患情況,以及預測未來三日的蚊患嚴重指數。

嶺大在各區設置智能滅蚊系統,系統分為氣象站和滅蚊燈,當中氣象站可以收集該範圍氣象數據如氣溫相對濕度等,加上環境數據如該區的植物、水源位置、食環署誘蚊器指數等製成實時蚊患風險指數。指數以1至8顯示,數值越大表示蚊患風險越大。市民可以在網上看到該區實時蚊患嚴重程度,平台亦會參考天文台數據,顯示未來三日各區蚊患風險。

從網站可見,未來三日新界區近錦田、石崗等地區蚊患問題最為嚴重。(鄧宇詩攝)

平台使用約一年,暫時錄得屯門地區蚊患問題較嚴重,其中屯門近水源以及公園地區最為嚴重。從網站可見,未來三日新界區近錦田、石崗等地區蚊患風險嚴重。

負責項目的嶺大科學教研組主任王沛欣指,現時在市區30個地方放置系統,主要集中在屋苑、公園等,由於香港每區內均有不同土地運用,屋苑內外環境可能已有不同,期望進一步增至約100個系統,以錄得更準確的數據,讓市民辨悉區內哪一個位置蚊患風險較高。

王沛欣指,現時亦有同不同私人機構合作,把系統放置在屋苑、學校、建築地盤、公園等。(鄧宇詩攝)

私人企業應用系統 蚊患風險助加強預防工作

負責項目的嶺大科學教研組主任王沛欣指,團隊與不同私人機構合作,把系統放置在屋苑、學校、建築地盤、公園等。合作機構在網站登入後,可以看到該特定地方的蚊患風險數據,她舉例,有公園每逢星期三做滅蚊工作,透過系統得知週末蚊患風險較大,由於屆時有大型活動舉行,所以預早在周五再做一次滅蚊工作。另有物管公司從數據得知以往滅蚊工作成效不大,因而作出改善。

王沛欣表示,現時食環署有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但收集過程繁複,因此只能在收集數據後兩星期至一個月公布數據,未能提供實時數據予市民參考,現時平台能夠互補不足。

嶺大團隊指,未來將收集更多相關數據令準確性提高,又將推出體積更細的智能滅燈系統以放置在較細的屋苑、公共設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