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港大成立探險中心分享保育珍藏與經驗 探險家黃效文望交捧傳承

撰文:郝君兒
出版:更新:

世界著名華人探險家黃效文,走遍世界後決心返回香港,與年輕人展開全新探險之旅。現年74歲的黃效文,早年受聘《國家地理雜誌》從事探險工作,後成立中國探險學會致力保育大自然與文化,多年來拍攝及收集眾多珍貴研究及文化寶藏;今年他伙同香港大學合作成立「黃效文探險中心」,分享及傳承探索冒險精神,將聯同港大師生展開短期研究項目,繼續發揮好奇心為被忽略的大自然生態與瀕危文化,尋源升級注入全新生命。

「我年輕時短跑,年紀大了就改為長跑;而家跑的是接力賽,亦到了交棒的時候,希望在大學更容易搵到充滿好奇心和思維創新的年輕人接力。」黃效文被譽為中國當代最成功的探險家,於2002年獲《時代雜誌》選為「25位亞洲英雄」之一,多次率領探險項目獲重大成績,包括找出長江新源頭等,據他了解今次是全球首間設在大學的探險中心,希望大家認同這種傳承教學模式,繼續深化發展。

黃效文今年伙同香港大學合作成立「黃效文探險中心」,分享及傳承探索冒險精神,將聯同港大師生展開短期研究項目。

探險50年享譽全球 獲封「亞洲英雄」

他指多年來穿梭內地及東南亞,早在80年代已開始為幾近滅絕的小數民族拍攝生活的瞬間,至今累計有約20萬張珍貴菲林照及無數生活影片,與港大成立中心後,這些珍藏將成為與師生首個合作項目之一。他指:「這些照片最大的價值,不是放在圖書館或資料室,而是送還當地,由仍在生的老人家,為年輕一代口述歷史,現時全都已數碼化,我希望可與港大同學合力整理標籤,再安排日後送還。」

疫情期間黃效文在大澳先後復修木柵板,以及復興粵劇界、紙紥業等供奉的火神華光廟。(照片由黃效文/CERS提供)

疫情下留港 復興大澳華光廟及木柵板

黃效文坦言因疫情過去一段時間較多時間留港,發現香港保育自然與文化的人才輩出,停不下來的他,疫情爆發首年選定大嶼山大澳先後進行3項研究項目,除復修木柵板外,他亦關注粵劇界、紙紥業等供奉的火神華光廟,全港僅存的一間位於大澳,卻連廟祝也不知所拜何人,他遂與團隊為破舊廟宇整理歷史並拍片紀錄,村民最終亦成功籌錢復修。

黃效文亦接觸到日漸式微的養蠔業,驚覺養蠔戶數百年來用以在蠔田往來的「泥滑板」已近絕迹,他遂從廣西走到浙江,將各式「泥滑板」帶返香港,致力復興保育這達900年的歷史文化遺產,冀能發展成新穎便宜又好玩的體育活動,現已做成輕便可摺疊的改良版,「小朋友玩好像滑雪般,又學到潮汐漲退又好玩,希望將這些香港特色發揚光大」,而這個項目亦計劃與港大師生繼續跟進。

需具好奇心不限學生學系 望帶來新思維

黃效文坦言探險中心以他命名,責任深重,身為香港人的他,亦希望可為香港多做一些事,現在「摸着石頭過河」,對他而言都是一種全新探索,中心成立後擬以半年時間,先與師生探索大家都感興趣的發展方向,他認為參與學生最重要是有好奇心,亦不限學系,期望熟悉科技及互聯網的新一代,可為新項目帶來全新的想法與便利。

探險不危險 要如古錢知方圓

作為探險界老前輩,黃效文指探險中的「險」並不一定指要探索危險的事,而是在經歷中發掘探求,為未知的事找出答案,只要做好萬全準備,知所進退,留意外圍環境變化,就算是邊境等政治敏感的地區亦能自保,「如古錢一樣,我們要知心中的方寸,但外面就圓滑去做事,我認為傳承不是單單講解,反而是要將咁多年的個案,畀學生當Case study,我哋第一身咁去分享,真實故事中加入感性,由他們從中去吸收及思考」。

他預期未來定期舉行座談會及講座,交流遊歷及探險經驗,並會以小組形式進行研究項目,除了留港尋找未被發掘的項目外,他指中國探險學會發展成熟,多個具規模的基地包括雲南香格里拉、海南島、菲律賓及台灣阿里山等都適合接待學生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