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教大校長張仁良談對內地印象 冀港青多了解以得多一個選擇

撰文:鄧穎欣
出版:更新:

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今日(23日) 出席書展中的青協「閱讀大學問」大學校長分享會,席上他除了分享閱讀心得及秘訣外,亦大談自己對內地印象的轉變,希望香港年青人可以多認識中國,讓自己多一個選擇,並提及教大「三法教育」的進展,期望延伸至初中。

80年代回鄉:感覺與香港相差很遠

張仁良分享會提及母親是順德人,看到她每次回鄉都身穿5至6件衣服,背上擔挑運送物資予內地家人,直言自己不能受苦和十分抗拒回鄉。他回想首次到內地是1979年的某個節日假期,為大學生的他經旅行社應徵旅行團領隊,經羅湖過關排足5至6小時隊,「 連廁所都冇得去」,又指當時內地人外表撲素「好鄉村感覺」。

張仁良表示其後到內地是1981年及1984年,內地讓他感覺與香港相差很遠。他分享當時購買可樂是需要用外匯券,再到港澳同胞遊客區的華僑商店才能購買,內地人如沒有外匯券是不能夠買到進口貨品,「食飯都要糧票㗎,冇糧票嘅話,人民幣嘅話都未必畀你食到飯」,認為今日今日內地有相當大的轉變。

倡多認識中國:識多啲嘢唔需要抗拒

張仁良對內地印象好轉是1984年起,指主要因為對內地增加了解。他提到上月到過南海及佛山,指交通便利,更形容部分二三線城市發展得好像中環,亦指出一個地方發展迅速,代表機會很多。他又表示香港是700萬人市場,而整個大灣區擁有7,000萬人,人口足足是香港十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他認為內地有地有人有市場,香港則有金融市場有科技,大家可以互補長短。

同時張仁良希望香港年輕人可以多認識中國,指「識多啲嘢唔需要抗拒」,又指香港是自由社會,認為年輕人喜歡與否是個人選擇「無咩所謂」。不過,他稱多加認識是多一個選擇,稱「多一個option(選擇)好過少一個option(選擇)」。

教大「三法教育」已完成小學教材 教學生中港護照分別

在會後有記者問及教大「三法教育」,涵蓋《憲法》、《基本法》及《香港國安法》。張仁良表示教材由2021年底至2022年初起開始籌備,用一些方法將基本法及國安教育成為一套完整的教材,循序漸進方式讓小學生了解一國兩制,並將教材有趣化,如運用動漫形式表達。該教材從日常生活中選取例子,讓小學生了解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有什麼特別,譬如香港護照是藍色,而國內護照則是紅色,會解釋兩種護照的分別, 又或者香港為什麼用港幣等例子,張仁良稱「呢啲都係一啲事實嚟,俾啲小朋友早啲知道事實有何不可」。

張仁良又指,籌備至今已完成小一至小六的教材,包括有工作紙、讀本,動漫、練習簿等,予老師自由揀選。至於如何教導學生國安法及基本法,他表示由老師決定,但最起碼有一套完整教材選擇,而他們的角色只是義務顧問。他亦期望將「三法教育」延續至初中,將 一些概念滲入科目,例如經濟科可提及當中有什麼條例讓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此外, 被問到即將退休的打算,張仁良指現時先要完成最大的搬屋項目,有過千本書正等待印刷並送到圖書館, 完成項目後再作打算,又笑言退休後「只要鍾意做嘅做,唔鍾意嘅唔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