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大設數碼藝術實驗室 沉浸式體驗展示水墨畫、培訓藝術科技人才

撰文:翁曼琛
出版:更新:

都會大學為讓學生體驗沉浸式學習模式,於早前設立「數碼藝術實驗室」,今日(9日)正式揭幕,展示300幅由慈善組織借出的藝術家水墨畫作,並由該校修讀創意藝術學系的學生運用虛擬實境多媒體技術方式重新製作及呈現,成為「全球水墨畫大展」的延伸部分。

+5

「數碼藝術實驗室」專門為該校修讀影像設計及數碼藝術學士的學生而設,內置360度及270度沉浸式CAVE系統,讓他們可以利用簡單的編程技術將傳統水墨畫立體化,令大眾透過有趣及互動的方式認識中華文化歷史。學生可以從中加強成像技術、移動圖像及視覺編程等的培訓,而現有作品包括紅日光輝耀香江、金魚畫及300幅水墨畫的環迴演示。

有份以編程技術製作金魚畫的二年級學生王佳宜表示,設計金魚時要配合古代畫家的繪畫風格,故設計其質感及形態時感到十分困難,不但在過程中多次嘗試還原畫家的設計格調,而且還曾到金魚舖觀看其姿態,以盡量保持畫作原本的外貌。

該校人文社會科學院創意藝術學系高級講師田禮文表示,儘管現時坊間已設立一些沉浸式裝置供教學和娛樂用途,但學生依然缺乏應用學習的體驗,而大部分的實驗室及工作室都是以平面方式展示藝術作品。(翁曼琛攝)

該校人文社會科學院創意藝術學系高級講師田禮文表示,儘管現時坊間已設立一些沉浸式裝置供教學和娛樂用途,但學生依然缺乏應用學習的體驗,而大部分實驗室及工作室都以平面方式展示藝術作品,因此都大的實驗室既能提供更多有關數碼藝術的學習機會,又能讓學生體會到沉浸式的教學模式。

而人文社會科學院創意藝術學系系主任兼副教授梁慕靈指出,校方早前獲撥款3,300萬元開辦「新音樂及互動娛樂榮譽文學士」,以及設立新音樂及混合實境工作室,亦將會利用實驗室的設備進行中國文學與文化教學的研究,例如以沉浸式的方法展現中國歷史的場景,並邀請中學生前來參觀,令他們更深入了解書本所學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