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研發太空儀器隨嫦娥六號登月 助完成中國首次月背土採樣任務

撰文:呂穎姍
出版:更新:

嫦娥六號早前成功在月球表土採樣及封裝,「幕後功臣」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原來是由理大科研團隊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製。

理大過去曾參與多次的國家航天任務,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倡,政府投放更多資源予發展星空探測項目,以長期培育科研人員。他續指,如發展相關項目對年輕人亦會有正面影響,亦會增加其對家、國的情懷。

理工大學有份研發的一套太空儀器早前隨嫦娥六號探測器登月,協助完成中國首次月背表土採樣任務。(盧翊銘攝)

理工大學有份研發的一套太空儀器早前隨嫦娥六號探測器登月,協助完成中國首次月背表土採樣任務。

有別於之前其他國家以鑽取及人手挖掘的方式採樣,相關「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系統配備封裝系統以全自動多點方式採樣。理大參與了設計及兩個的生產採樣器,並設有高溫近攝相機安裝在採樣器,以多點採樣、將樣本倒進理大的樣本罐內以及將樣本罐準確放進上升器等動作發揮導航功能。

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系主任及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解釋,設有兩個採樣器是防止有黏性樣本難以倒進樣本罐,故第二個採樣器會有金屬瓣以協助取出黏性樣本。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認為,政府應思考是否設立多個長期的星空探測項目。(盧翊銘攝)

他續指,整個採樣過程首先由安裝在採樣器甲和乙旁的高溫近攝相機導航採樣,然後將樣本倒進初級封裝系統的樣本罐內。當採樣完成後,封裝系統將月球樣本封裝保存,採樣器在近攝相機導航下,然後再將樣本罐準確地提放到上升器內帶回地球。

容啟亮表示,整個儀器約用了五至六年分階段研發,亦在國內測試了兩年時間才使用。他解釋,受地、月自轉速度影響,人類不能直接觀測月背及直接通訊,導致今次任務在探測和登陸的難度及挑戰比月球正面採樣更大,有見及此理大作出多項改良,以希望能在短時間用智能快速採樣,「做完第一剷、第二三剷就會自動行,變左快好多。」

至於為何要在月背表土採樣,他解釋,由於月球正面有地球保護,較少流星好少撞到落去,故相反月背會有大量的撞擊坑和相對較少的平坦和黑暗的月海,故相關土地科學價值高很多。

理大過去參與多次的國家航天任務,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認為,政府應思考是否設立多個長期的星空探測項目。他解釋,要發展相關產業需要的研發開支十分大,難以依靠理大一個大學或一個團隊申請資源,去長期培育科研人員,另相信相關項目對年輕人亦會有正面影響,亦會增加其對家、國的情懷。他續指,如香港要發展創科,需要世界一流的工程及創科人才,希望父母可以鼓勵子女投身相關行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