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3/4拍的眼神交流】記錄社區貓日常 攝影師自有一套溝通方法

撰文:溫釗榆
出版:更新:

攝影:鍾偉德、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小裕愛貓,尤其愛貓肉掌帶來的治癒感。
策展人Sam Li表示,希望通過舉辦攝影展,增加飲食業對社會議題的參與。(鍾偉德攝)

「我不會用食物和聲音引誘,而是花時間與牠們相處,建立關係。」中泰混血攝影師小裕,4年前開始拍攝社區貓,在香港和泰國的街頭巷尾尋找貓星人的身影。本月開設慈善攝影展「野良貓。闖蕩誌」,分享作品的同時亦為領養動物中心LAP(Lifelong Animal Protection Charity)籌款。主辦單位The Right Place呼籲公眾關心社區貓的生存狀況,同時宣言領養信息,主腦之一Sam Li表示,「照片中的某些貓咪已經離世了,這些真實的生命個體包含強烈的情感,我相信參觀者能夠感受到。」

牆上的貓咪,有些已經離世了。(鍾偉德攝)

社區貓是社區的一分子

「這些貓有的是店家飼養的,有些活在街頭,牠們都是社區的居民。」攝影展的英文題為「Community Cat Dairy」解釋了小裕對社區貓的理解,用鏡頭紀錄社區小居民的日常與成長。

原來,要分析一個社區,可從那裏的貓咪入手。「中上環地區比較安全,食物也充足,貓咪眼神也溫柔一點;某些社區有虐待動物的歷史,貓咪的眼神往往充滿警覺性和不信任。」

拍攝街貓為小裕上了一課生死教育。(鍾偉德攝)

不用食物、聲音引誘 是拍攝禮儀

小裕堅持拍攝不用食物和聲音,不但為了捕捉貓星人真實的一面,也是保護牠們的手段。「若貓咪習慣了被餵食,對陌生人沒有戒心,並不是好事。」這與以拍攝社區貓聞名的攝影師岩合光昭、葉漢良同樣採取自然拍攝,不用外物引誘貓隻。

如何獲得貓咪的信任?小裕也有心得,眼神交流是第一步。「貓眨眼的速度比人慢四分之三,我模仿牠們眨眼的方式,與貓咪對視;若貓咪接受了,可以伸出手,讓牠們熟悉氣味,作為打招呼的方式。我相信貓咪能感受到當中的善意,就算沒有食物,也能吸引牠們停留。」

小裕4年間在香港和泰國各個角落找尋社區貓的蹤跡。(受訪者提供)

社區貓生命短暫 籲公眾多關心

「社區貓並不是受歡迎的動物,很多家長都對社區貓有偏見,認為不衛生或有攻擊性。」一味地抗拒和排他,容易造成撕裂,小裕希望大家能更平等地看待小生命,把自己縮小一點,互相欣賞,世界或會更美好,「雖然生命很短暫,但牠們總是很努力活着。」小裕同時為領養動物中心LAP做義工,除了為小動物打掃、護理,也為牠們拍攝美美宣傳照。

展期到本月尾,貓奴們不容錯過。(The Right Place)

小裕回想這段旅程,影貓帶給他一堂生死教育。」不辭而別,是社區貓慣常說「再見」的方式。「上次見面很強壯的貓,今次已經比瘦弱,有些甚至不在了。因此每次都更珍惜與牠們相遇的緣分。」

野良貓。闖蕩誌
日期:3月31日至4月30日
地點:The Right Place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