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逾七成養寵物的女受害者 曾遭施暴者用寵物威脅

撰文:台灣動物新聞網
出版:更新:

虐待動物與家庭暴力都是常見的犯罪行為,但你知道嗎?家庭暴力跟虐待動物有高度相關性,虐待動物事件可能極有可能是家庭暴力中的一環。亞洲環境生態護育交流協會等單位於1月25日舉行「家庭暴力防治與動物安全網國際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動物保護專家以及台灣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分享經驗,盼藉由各界交流,改善台灣婦幼及家庭動物安全。

美國經驗:虐待動物是家庭暴力的危險指標

家庭暴力其實不僅止於「肢體虐待」,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家防中心)指出,「精神虐待」與「性虐待」都算是家庭暴力的範疇,所謂的「精神虐待」包括以言語或行為讓家庭成員心生恐懼的行為,而寵物,便常是施暴人用以控制、脅迫家庭成員的工具。

「虐待動物」可視為家庭暴力風險因子以及危險指標,洛杉磯防止虐待動物協會(SPCALA)人道教育部門主任Denisse Bernal指出,71%擁有寵物的家暴女性生還者表示,施暴者曾經用她們的寵物來威脅自己,還有四分之一的家暴生還者曾表示,因為擔心寵物的安危而耽誤對外求援的時間。

「虐待動物」不僅是家庭暴力的風險因子,也可能是孩子遭受「家庭暴力」所展現出來的警訊。Denisse Bernal指出,曾曝露在「家庭暴力」環境下的孩子,虐待動物的機率是其它孩子的3倍,32%家暴生還者表示,他們的孩子曾經傷害或宰殺動物;然而,如果被虐待的動物是老鼠或是其它不受人們喜愛的寵物,成人往往會忽略這個警訊,甚至會因為性別刻版印象,把男孩子「虐待動物」的行為解讀成「男孩子本來就調皮」。

如果被虐待的動物是老鼠或是其它不受人們喜愛的寵物,成人往往會忽略這個警訊(Gettyimages/視覺中國)

為了同時確保寵物與受暴者的安危,美國於2018年12月通過了「寵物與婦女安全法案」(Pet And Women Safety,簡稱PAWs),這項法案即是為了保護那些寵物被用來當作脅迫工具的家暴受害人,就算受害人不與施暴人及寵物同住,也一樣適用這項法案;此外,PAWs也將撥款成立允許攜帶寵物的避護所,這樣一來,家暴受害人就不用擔心與寵物分開而不敢向外求援。

重視「虐待動物」的警訊 北市動保處與社會局建立合作機制

在研討會中,台北市動保處與動物平權促進會(動平會)也帶來了台灣的相關經驗。台北市動保處台北市動保處與社會局、家防中心已於2016年建立「台北市違反動物保護法裁處案件轉知社會局及家庭暴力防治中心處理程序」,當動保處接獲可疑的虐待動物案件,將會把相關資訊轉知相關單位,以即時啟動社會安全網機制。

(Gettyimages/視覺中國)

除了前端的預警與防治機制,動平會也正推動「兒童與動物家人支持計畫」,以曾經曝露在家暴中或家庭支持功能不足的孩童對對象,引導孩子建立與家中寵物的正向關係,也避免孩子發展出負向對待動物的行為,幫助孩子身心獲得安穩、健康的。目前這個計畫與小羊之家或學校輔導室等單位合作,但動平會祕書長萬宸禎表示,有時就算孩子有意願參與計畫,家長卻不一定支持,成為計畫需要突破的難題之一。

研討會當天,台北市議員黃珊珊、台灣兒童權益促進協會理事長王薇君、台北市動保委員暨市政顧問何承翰以及許多動保團體代表皆到場參與。主辦單位表示,期待這次研討會的跨界交流能對未來婦幼保護與家庭動物的安全有所幫助,也期待未來將「保護動物就是保護婦幼」的概念置入動保司之中,建立跨部會的橫向連結與合作共識。

引導孩子建立與家中寵物的正向關係(Gettyimages/視覺中國)

【本文獲「台灣動物新聞網 」授權轉載,原文:見微知著 跨界探討虐待動物與家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