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南海智囊:習近平座談會「十四五」規劃的五點建議

撰文:王雨辰
出版:更新: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都受到了極大衝擊,生產停滯,消費下降,經濟停擺。雖然隨着有序復工復產,中國經濟有所回升,但仍充滿很大的不確定性。值此之際,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提出,也被賦予了一層「絕地求生」的意味。圍繞中國經濟,香港01記者日前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陸銘受邀參加了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且為其中最年輕的經濟學家,主要研究方向為勞動經濟學、城鄉和區域發展以及社會經濟學,著有《大國大城——當代中國的統一、發展與平衡》、《勞動經濟學──當代經濟體制的視角》等。

老齡化是中國社會需要面臨的重要議題。圖為日本東京的新富療養院,居民們跟隨人形機器人進行下午鍛煉。(Reuters)

香港01:您一直比較關注城鄉和區域發展,此次座談會上,就此提出了哪些政策建議?

陸銘:首先我認為需要把中國城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點出來,我這次的發言中講到一些數字,第一,中國的城市化水平相對於發達國家低10%,尤其是發達國家處在與中國目前相同的歷史階段時;第二,中國的大城市和圍繞大城市建設的都市圈規模是偏小的,中國城市發展受到人口管制、建設用地供應制度等方面約束,大城市發展和都市圈發展是不充分的;第三,中國的市民化進程,由於眾所周知的一些制度因素和計劃經濟時代遺留的問題,城市常住人口有三分之是不擁有本地戶籍的,在一些超大城市,存在大量長期居住人口,有些在當地居住超過5年甚至10年的人還沒有獲得本地戶籍,這些都是我認為需要改革解決的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我提了一些建議。第一,要加大力度建設都市圈,把大城市往都市圈方向發展,提高它的經濟增長作用。要強化都市圈的增長極作用。在城市群發展進程中,根據規模和功能定位差異,圍繞中心城市建設半徑30至80公里不等的都市圈,以軌道交通連接起都市圈內的中心城市和周邊中小城市,強化其增長極作用。

第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當前中國的制度改革已經基本全面放開了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下城市。我建議「十四五」期間,能夠加快城區人口500萬以上這些大城市的戶籍制度改革,而其中的重點就是已經長期穩定居住和就業的這部分外來人口,不管他們教育水平是大學生還是初中生甚至是小學生,如果在這個城市已經長期居住到10年以上的話,這些人是很穩定的。戶籍制度改革的實質是推動市民化進程,讓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三,土地制度改革。特別是要加大人口流入地的建設用地的供應,在人口流出地適當的做減量規劃,有些閒置的建設用地和農村宅基地可以復耕成農業用地,把相應的建設用地指標跨地區的進行流轉。

第四,加大教育投資和改革。與OECD國家相比,中國目前人均受教育水平少三年左右。所以我這次建議在「十四五」期間就推進十二年義務教育。重點是農村戶籍人口,因為目前城市地區的孩子基本都要上高中,但農村地區的孩子,特別是大量留守兒童,需要通過十二年教育的普及,提高人口素質和教育水平。

第五,優化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供給。在人口持續流入的大城市和都市圈,會出現高房價、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城市病。要優化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數量、質量和結構。相關投資既可拉動經濟增長,又可擁有可持續的回報,還可以緩解城市病,減少外來人口市民化壓力,實現經濟增長、生活宜居和社會和諧三個目標的共贏。

香港01:您提到人口和城市化的問題,中國現在也面臨着人口紅利逐漸減少,老年化社會到來的切實壓力,在這方面「十四五」規劃如何着力?

陸銘:如果單純從人口角度來講的話,我猜測應該很快會取消計劃生育,實行自主生育。但是我想講一個觀點,不能再指望生育來解決問題,尤其是放開二胎以後,除了放開二胎的當年,出生人口出現一定增長,後續政策效果就在一年到兩年時間內就消退了。中國目前還出現生育率下降的問題,所以可以預期,我們的生育率如果再想恢復到之前的水平,非常困難。

在我所關注的領域,通過兩個舉措可以延緩老齡化產生的問題。第一,更加充分地利用勞動力資源,當勞動力從農村進入城市,從小城市進入大城市,其實同樣的勞動力煥發出的生產力是不一樣的。這樣一來,哪怕勞動力數量增長慢甚至勞動增長率為負,只要勞動力在更有生產力的地區和部門,整個人口紅利就可以被延長。

第二是剛剛提到的人口素質。如果平均的勞動生產率能夠提高,那麼人口紅利就可以通過質量的提升來延長,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除了我前面講到的地區和城鄉之間的配置效應以外,第二個是教育和健康,這是我提到推進十二年義務教育的原因。至於其他方案,比如推遲退休年齡,現在已經在做。事實上,中國勞動力退休年齡相對於預期壽命來講太低了,中國現在預期壽命已經達到77歲,一線城市等發達的地區甚至可以達到83歲,而法定退休年齡還在50至60歲的水平。

另外,近幾年政策一直高度關注養老產業的發展,為老年人口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健康服務。所以我認為應對老齡社會的來臨應該是多管齊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