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任正非對歐策略受挫 英法德為何對華為「翻臉無情」

撰文:于小龍
出版:更新:

7月2日至7日,隨著美國對華為的「封殺」,任正非,這位華為創始人的於經營歐洲的策略正在遭遇重挫。華為對於歐洲市場,尤其是對英國、法國、德國通信設備企業的「非替代」的合作策略,在關鍵時刻依然無法「取代」歐美政治之間的「親緣關係」和金融財團的共同利益。

隨着美國的不斷施壓,英國、法國和德國政府正在「跟風」遏制華為設備的使用。(Reuters)

7月以來,隨著美國將華為列入「國家安全威脅」並對華為設備進行全球「封殺」,歐洲國家,尤其是英法德三國的政府也紛紛表態。

7月2日,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表示,英國「必須重新審慎思考」如何處理與華為的5G建設協議,英國政府不希望重要的基礎受制於「潛在敵對國家的供應商」。

7月5日,法國政府也公開表示,法國在5G電信網絡中儘管不會全面禁用華為設備,但會勸阻法國電信公司不要使用。

7月7日,儘管德國電信(Deutsche Telekom AG)依然在表示願意與華為堅強合作,但是德國政府內部依然爭吵不休,這導致德國電信幾乎不能與華為簽署任何有關供應5G網絡設備的合作協議。

儘管此前華為已經與英國、法國和德國等國家簽訂了钜額投資和合作建廠協議,但是,面對美國政治上的壓力和利益誘惑,「友誼」的小船依舊說翻就翻。華為也不得不為之前針對歐洲市場和企業的「心慈手軟」而付出代價。

從2000年左右華為開拓國際市場以來,相比於其在非洲市場採取的「競爭」策略,華為在歐洲市場始終採取的是合作和交朋友的「非競爭」原則。面對事關歐洲各國,尤其是英法德三國視為產業支柱和就業保障的通信產業和設備製造商,華為並未利用其龐大的產能和價格、產品優勢,採取低價競爭、設備替代的產業碾壓策略。而是通過為當地電信企業服務,與當地設備企業合作建設基站、大規模投資當地科技研發中心,增加當地就業等方法,力爭與歐洲的政商兩屆建立「友誼」。

在1月份的達沃斯論壇上,面對美國的遏制,任正非依然在談論合作的重要性,尤其是與歐洲各國正在展開的合作共贏模式。但是,如今的英法德各國卻說翻臉就翻臉,也加入到了「封殺」華為的行列。(Reuters)

任正非甚至曾一度強調華為並非是中國企業,而是一家國際企業。任正非曾經認為,只要在歐洲,華為不再主動發起價格戰,不謀求獨佔市場,維持對當地的各種投資和人員僱用,實施和所在國的知識產權共用,最終就能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真正合作。截至2017年,華為在歐洲幾乎與所有主要的運營商都建立聯合創新中心,研發投入近1億美元,對歐洲採購金額超過50億美元,僱傭歐洲當地員工超過11,000人。

這種策略固然使得華為在歐洲市場實現了迅速突破和歡迎。但是也正是因此,華為並未對歐洲,尤其是英國、法國、德國的電信產業和通信設備企業形成實質上的產業壟斷。華為的存在只是大幅提升了歐洲各國的電信服務能力、降低了價格。尤其是英法德三國不僅保留了非華為產品的相對完成的電信網絡和產業鏈,而且例如,法國的阿爾卡特(Alcatel)、德國的西門子(SIEMENS)、瑞典的愛立信(Ericsson)、芬蘭的諾基亞(Nokia)等歐洲通信設備製造企業也保留了基本的產業能力。

因此,說華為威脅了歐洲國家的國家安全和產業安全,這更多的是一種政治構陷,而非實際存在。如果說,華為真的有能力威脅到英法德等國家的國家安全、遏制住其產業咽喉,那麼,這些國家也不敢於輕易地跟風「遏制」華為。

任正非在歐洲的合作策略正在遭遇嚴重的挫折。事實證明,中國的那些歐洲「新朋友」,永遠也比不上美國與歐洲之間錯綜複雜的「家族關係」和資本集團的利益鎖定。在關鍵時刻,在美國的重壓和利誘下,歐洲正在放棄華為,並且盲目地認為,只要「拒絕」華為,歐洲就可以在失去4G市場之後,重新在5G技術上實現「翻盤」。

而作為任正非,隨著華為的日益壯大和搶眼,也到了需要重新考慮並改變對外競爭策略的關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