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圍剿中國企業「用力過猛」 美國為中國送上「助攻」

撰文:陳放
出版:更新: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證監會)有關部門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外國公司問責法》(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的一些條文內容直接針對中國,而非基於證券監管的專業考慮,中國堅決反對這種將證券監管政治化的做法。

《外國公司問責法》於5月20日在美國參議院權全票獲得通過。根據法案要求,如果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連續三年無法審查上市企業的會計師事務所和其審計紀錄,那麼該上市公司的證券將被禁止在美國交易。然而,根據中國相關法律規定,未經監管部門許可,在中國執業的會計師事務所不得擅自向境外提供會計審計底稿。

因此,美國表面上是在藉助《外國公司問責法》與中國爭奪會計審計的跨境監管權,實際上卻是藉助《外國公司問責法》獲取將中國公司「踢出」美國資本市場的權利。

美國政府認為華為公司的5G技術優勢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Getty)

近期,美國「圍剿」中國企業的力度不斷加大。5月15日,美國商務部下屬的工業和安全局(BIS)進一步限制華為公司使用美國技術和軟件在海外設計和製造半導體的能力,宣佈即使在海外使用美國半導體生產設備為華為公司生產、代工也需要獲得美國政府的許可。同時,美國商務部表示,正在修改一項出口規則,以阻止那些使用美國軟件和技術的外國半導體製造商在沒有獲得美國許可的情況下將產品賣給華為。

5月22日,美國商務部再度出手,將33家中國公司或機構列入「實體清單」,其中包括多家科技公司、研究所、乃至大學。被列入「實體清單」的公司或機構將受制於美國的出口管制措施,無法從美國進口設備或技術。據統計,自2019年以來,已經有114家中國企業或機構被列入「實體清單」。

如今,美國已經不滿足於在產業鏈上下游剔除中國企業,《外國公司問責法》的出現意味著美國的資本市場也可能對中國企業關上大門。事實上,美國正在限制資本流入中國市場。5月11日,美國政府下令要求聯邦退休基金暫停對中國股票的投資計劃。

然而,如果說美國憑藉技術優勢打壓中國企業的做法損人不利己,那麼美國憑藉資本市場打壓中國企業的行為可能連「損人」都做不到,反而是在為中國送上「助攻」。

中國A股市場正在吸引外資源源不斷地流入。(中新社)

過去中國股票市場的上市規則對盈利和股權的要交十分嚴格,導致大量優質互聯網科技企業無法在A股市場融資上市,只能遠走海外。為瞭解決這一問題,2019年中國股票市場推出科創板並實施註冊制,允許「同股不同權」,同時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科創板的出現不僅是為了把更多的優質企業留在國內資本市場,也是為了吸引在海外上市的科創企業迴歸A股市場。

可以說,中國剛剛為中概股(資產、營業收入主要在中國境內的海外上市企業的股票)迴歸打造好平臺,美國就給中國送上了一個大「助攻」。從中美博弈的角度來看,《外國公司問責法》不會令美國如願獲得會計審計的跨境監管權,只會加速中概股迴歸A股市場的過程。

或許正是由於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國高科技企業已經成為美國的眼中釘、肉中刺,焦慮不安的美國政府才會「用力過猛」,做出在資本市場上封殺中國企業的愚蠢舉動。

美國政府應當意識到,在全球資本過剩的情況下,優質企業並不缺乏資金或融資平臺,反而是資本需要投資優質企業以實現盈利,融資平臺需要優質企業以保持對資本的吸引力。此外,中國是全球科技創新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中國的「獨角獸」企業(指成立不到10年但估值10億美元以上又未上市的科創企業)的數量僅次於美國。因此,拒絕中國企業,不僅不會減緩中國科技創新的步伐,反而會導致美國資本市場失去吸引力。

正如中國證監會回應《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時所言,「優質上市企業是各國資本市場競爭的重要資源,相信國際投資者會根據符合自身最大利益的需要,做出自己的明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