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遭遇「最差季度」 提振內需是復甦關鍵
今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2020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錄得206,504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下降6.8%,按季下降9.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0,186億元,按年下降3.2%;第二產業增加值為73,638億元,按年下降9.6%;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22,680億元,按年下降5.2%。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中國2020年一季度經濟增長創下有季度統計以來的最低水平。目前來看,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主要體現在供給和需求兩方面。供給方面,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15日,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復工率已近100%,中小企業復工率也達到84%。隨着疫情在中國境內得到控制,中國經濟的供給端已經有所改善。相比之下,中國經濟面臨的總需求仍然低迷。
外需疲軟 疫情的二次衝擊將至
中國海關總署發佈的數據顯示,3月中國進出口數據出現邊際改善。其中,出口按年下降6.6%,降幅較1至2月收窄10.6個百分點;進口按年下降0.9%,降幅較1至2月收窄3.1個百分點。3月中國錄得貿易順差199億美元,再度由1至2月的逆差轉為順差。
然而,3月海外需求的改善或許只是回補1至2月外貿訂單的缺口。中國的疫情爆發時間較早,1至2月的停產停工積壓了部分外貿訂單,對3月的出口形成了一定支撐。由於海外疫情在3月集中爆發,中國面臨的外需並沒有出現實質性改善。2月出口增速上升的韓國、越南等國在3月出口增速明顯走低,這表明,隨着疫情的擴散,全球總需求正在下降。
在全球疫情得到控制前,中國經濟將不可避免地遭遇外需下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的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顯示,世界經濟增長正在遭遇上世紀30年大蕭條以來最沉重的打擊。IMF預計2020年全球GDP增長將萎縮3%,這是大蕭條以來全球第一次面臨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同時進入衰退。此外,世界貿易組織(WTO)預計,2020年全球貿易將縮水13%到32%。
摩根士丹利中國(Morgan Stanley China)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認為,外需持續疲軟,將給中國出口和就業帶來二次衝擊。邢自強預計,由於海外各國的隔離措施在三月中下旬先後升級,中國出口在第二季度面臨的衝擊最為明顯。全年來看,中國出口增速可能會下降20個百分點,由於其對就業和收入具有傳導效應,GDP增速將被拖累3個百分點。
內需不振 經濟活力亟待激活
在外需疲軟的情況下,中國的內需也同樣不振。4月1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78,580億元,按年名義下降19%。3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降幅雖然較1至2月份收窄4.7個百分點,但是仍錄得15.8%的降幅。
在疫情的衝擊下,中國的經濟活動曾經一度陷入停滯,迄今也未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部分企業資金鍊出現斷裂風險,員工的工資也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都受到抑制。
中國國家統計局發佈於周五(17日)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中國固定資產投資按年下降16.1%,為有統計數據以來首次負增長。其中製造業投資、基建投資和房地產開發投資三大支柱均首次下滑,且降幅均達到兩位數。此外,2020年一季度,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錄得8,561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3.9%。;中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錄得5,082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12.5%。
「三駕馬車」失速 提振內需成為復甦關鍵
如果無法解決投資和消費放緩導致的需求疲軟,復工復產也無法將經濟拉出衰退的泥潭。目前來看,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出口)失速的背後是需求不振的問題。在海外需求難以控制的情況下,激活中國的內需就成為了關鍵。這既要求政府牽頭擴大有效投資,也要求政府主動補貼受疫情影響的企業和居民,拉動消費。
新基建成投資新增長點
投資方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已經有25個省份公布了2020年重大項目投資計劃,其中2020年的投資規模超7萬億元。與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相比,本輪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基建」成為政府投資新的增長點。
消費方面,消費券成為政府刺激居民消費的主要方式。目前,已有7個省20多個城市組織發放了多種形式的消費券。其中,浙江杭州發放的消費券已核銷2.2億元,帶動消費23.7億元,乘數效應達10.7倍;河南鄭州首期發放5,000萬元消費券,發放兩日核銷1,152.4萬元,帶動消費1.28億元,乘數效應達11倍。
整體來看,中國經濟的內部需求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中國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毛盛勇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要推動中國經濟平穩運行,一定要更好地推動內需增長」。毛盛勇認為,中國的消費潛力是巨大的,「特別從消費意願來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是比較強烈的,消費結構總體升級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