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熊市】新冠肺炎重創香港百業 SARS後奇蹟V彈難再現

撰文:何敬熹
出版:更新:

近日中港兩地的新冠肺炎確診數字有所下降,暫時看來本港有望避免如SARS般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但感染數字減少,絕不代表是次疫情對香港經濟的衝擊便不及SARS。隨疫情又燒至歐美,便觸發了全球股災。

作為國際金融都會,香港經濟跟金融息息有關,自1997年回歸後,多次重大的經濟下滑,都出現於股災之後,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爆破和2008年的美國金融海嘯後,香港都步入衰退。以經濟增長來說,影響最嚴重的是亞洲金融風暴,1997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仍有5.1%增長,但受金融風暴衝擊,至1998年便出現5.9%的負增長。失業率也由1997年的約2%拾級上升。後來香港先後受互聯網泡沫和SARS雙重打擊,失業率於2003年升破8%大關,是近年的高峰。現時香港面臨的形勢跟2003年時相似,甚至更嚴峻,絕對不能輕視。

疫情觸發環球股災,道指曾單日跌近3000點。 (路透社)

自由行效應 SARS後香港經濟奇蹟V彈

單看零售、餐飲和住宿業,在香港GDP中佔比有限,加起來佔不到7%,看似跌幅再大,也難以震撼香港經濟。但事實上,這幾個行業雖然產值不高,卻聘用了大量人口,住宿及膳食服務聘用了逾29萬人,零售也聘請了逾27萬人,加起來便佔就業人口15%。一旦這些行業出現倒閉潮,大幅推高失業率,消費信心和其他行業也會連帶受損。

而且疫情影響的是整個服務業。以2003年SARS為例,當時疫症造成299人死亡,學校停課、市面消費和經濟活動大幅減少,服務業首當其衝,當時服務業佔GDP高達85%,但增速卻由5.6%急挫至0.8%,令2003年香港季度GDP迅速下跌至負增長,失業率隨後也升至8.5%,達主權移交以來的高峰。

SARS影響金融業相對輕微,加上當年疫情在5月受控後,6月中港已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及開放自由行,令香港經濟迅速企穩,2003年四個季度當中,僅第二季陷入衰退(-0.6%),至第三、四季經濟增速已大幅反彈至4%和4.7%。全年計,2003年經濟增速高達3.1%,比2002年的1.66%和2001年的0.56%還高。

沙士過後,香港經濟高速反彈。(資料圖片)

難覓強力措施助港經濟

不過SARS過後,香港經濟迅速復蘇是一特殊事件。當時中央送「大禮」,推出CEPA和開放自由行政策,令香港各行各業(尤其是零售、旅遊)可以受惠於內地的龐大市場,但發展至今,兩地經濟在多方面已有不少融合,中央難以再推出更多如此強力的「開放」措施幫助香港經濟。即使內地進一步放寬內地人來港旅遊、消費,經歷了近年的中港矛盾和社會衝突,香港人是否還歡迎內地旅客,內地人是否仍願意來港消費,也是一大疑問。

而且有別於SARS時,現時香港經濟的體質更糟糕,2003年首季GDP增速高達3.9%,但在新冠肺炎爆發前,去年香港經濟GDP已實質下跌1.2%,是2009年以來首次錄得年度跌幅,第四季GDP更是按年實質下跌2.9%。經濟狀況本來已經較差,又欠缺如「自由行」般的措施可以拯救香港經濟。香港今年的經濟會差過2003年,絕對不難想像。

香港經濟欠新增長點。(資料圖片)

香港經濟欠新增長點

如果疫情只是一時的問題,香港經濟更根本的問題在於產業單一和老化,地產、貿易和金融相關產業佔本港GDP近六成,隨着全球經濟增長放慢,和疫情引致的金融動盪加劇,這幾個產業的增長勢必放慢,甚至出現倒退。

其他產業又欠缺新的增長點,過往增長最快的零售旅遊業已見頂下滑,政府過往有推動所謂的六大新興優勢產業,卻始終未成氣候,十年間各新興產業在GDP的佔比提升十分有限。文化及創意產業維持在4%左右,醫療產業由1%增至2%,教育產業維持在約1%,創新科技產業、檢測及認證產業和環保產業都維持在1%以下。要寄望這幾個規模如此細,而增長速度有限的產業成為香港的新經濟「火車頭」實是緣木求魚。香港經濟前路,實未許樂觀。

上文為《香港01》周報(2020年3月16日)《【肺炎熊市】新冠肺炎重創香港百業 SARS後奇蹟V彈難再現》的刪節版。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