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後資本外逃時代 加速開放的中國或將面臨更大挑戰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於周二宣布,取消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額度限制。同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證監會)公佈了今後一個時期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12個方面重點任務,其中包括加快推進資本市場高水準開放。
早在6月13日,履新不足半年的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第十一屆陸家嘴論壇上表示,「不管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中國都將按照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總要求,堅定推進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為此,證監會已經陸續推出了一籃子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舉措。
想走出去必須能引進來
目前,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貨市場(按交易量計算)、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場(按市值計算)和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按存量規模計算),但是外資在中國資本市場上的佔比很小。以股票市場為例,中國人民銀行的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末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的境內股票市值為1.65萬億元人民幣(1元人民幣約合0.14美元),僅佔A股總市值的2.7%。
另一方面,中國對外投資規模不斷增大,導致資金流入增速和流出增速嚴重不匹配。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的資料顯示,2009年至2018年的十年間,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長了九倍多,達到1.9萬億美元;對外證券投資增長了約一倍,達到4,980億美元。同期,境外機構和個人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僅增長兩倍;對中國的證券投資增長了三倍。
此外,快速增長的對外投資需求和資本外逃行為,導致中國金融帳戶在2015年和2016年出現累計超過8,000億美元的淨流出。為了穩定人民幣匯率,中國也消耗了8,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2017年,中國開始嚴控資本外逃行為,宣佈禁止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境外投資,並禁止在境外設立無具體實業項目的股權投資基金或投資平臺。
然而,隨著中國在經濟、金融、產業、貿易領域不斷向外融合,無論是對外投資還是資本外流都必然加速。為了平衡國際收支,中國在資本走出去的同時,必須為資本的引進來創造條件。
與國際資本市場接軌正當其時
由於全球經濟正陷入衰退,多國紛紛通過降息刺激經濟,導致全球風險收益水準持續下降。2019年以來,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的長期債券相繼跌入負收益區間,《彭博》資料顯示,全球負收益債券存量已超過15萬億美元。如果未來經濟持續衰退,寬鬆的貨幣政策或將進一步拉低金融資產收益率,國際資本必然需要尋找回報率更高的資本市場。
因此,中國此時選擇加快與國際資本市場接軌正當其時。相對發達國家而言,中國的債券收益率較高,且在2015年股災之後,中國A股市場的整體估值較低。目前,中國資本市場正處於較好的投資時機,也獲得了國際資本的認可。2019年5月起明晟(MSCI)將分步增加中國A股在MSCI指數中的權重至20%;富時羅素(FTSE Russell)也於6月將A股納入其全球指數。此外,《彭博》4月起將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納入國際三大主要指數之一的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
目前,中國銀行信貸體系仍處於去杠杆階段,間接融資收縮的空間需要直接融資來補充,而中國的直接融資主要通過資本市場。中國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和上海清算所的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8月末,境外機構已經連續9個月增持中國債券,持有債券總量超過2萬億人民幣。
此外,Choice資料顯示,截至9月11日,通過港股通和深股通機制流入A股的資金今年已高達1,572億元人民幣。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正在為中國經濟引入源源不斷的資金。
引進來還要管得住
然而,資本市場開放必然涉及資本帳戶開放。中國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資本帳戶開放容易導致經濟波動頻繁,「短期投機性資本到處流竄,無孔不入,給宏觀經濟管理增加了許多困難」。因此,資本市場開放需要是「高水準」的開放,即資本能引進來,也要能管得住。
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9月11日撰文稱,「要加快推進資本市場高水準對外開放,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不斷提高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水準和服務能力」,同時也要「堅持放得開、看得清、管得住,切實增強開放條件下的風險防控和監管能力」。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為提高防控涉外金融風險能力提出七條應對之策:
一是牢牢把握金融開放的主動權和主導權,成熟一項推出一項,擴開放與防風險要同時研究、同時部署;二是建設有深度廣度、有流動性的金融市場體系,提高吸收內外部衝擊的能力,築牢抵禦外部攻擊的第一道防線;三是深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健全貨幣政策框架,疏通傳導機制,提高宏觀調控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四是在國務院金穩委的領導下,加強部門資訊共用和政策協調,形成監管合力;五是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監測預警,做到風險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並在情景分析、壓力測試的基礎上擬訂應對預案,重點要模擬演練防範化解跨市場的傳染和攻擊;六是健全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嚴格資訊披露,嚴厲打擊內幕交易和市場操縱行為;七是建立健全輿情監測分析機制,加強市場預期引導。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在多個場合強調,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因此對於中國而言,資本市場開放的初衷仍是為實體經濟服務。只有把握好這個核心宗旨,中國金融監管層才能夠「看得清,管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