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石油天然氣產業 北京的「妥協」能換來什麼

撰文:陳放
出版:更新:

在6月30日發佈的2019年版負面清單中,中國放開了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開發的外商投資准入限制。那麼,北京這種看似「妥協」的舉動能夠換來什麼呢?

在中國商務部於6月30日發佈的2019年版《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中,中國放開了石油和天然氣(含煤層氣,油頁岩、油砂、頁岩氣等除外)的勘探、開發的外商投資准入限制。在此之前,中國對境內石油和天然氣的開發主要由國內企業完成。

作為「工業血液」的石油是一國發展經濟必不可少的資源。由於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相對貧乏,中國在能源領域對海外資源的依賴程度較高。中國石油企業協會發佈的《中國油氣產業發展分析與展望報告藍皮書(2018—2019)》顯示,2018年中國原油凈進口量達4.6億噸,同比增長10.9%,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69.8%;液化天然氣進口量為9,038.5萬噸,同比大幅增長31.9%,對外依存度升至45.3%。

石油、天然氣的供給情況不僅影響到經濟發展,也關係著國家安全。海灣戰爭期間,參與戰爭的美軍部隊每天消耗燃料油5.87萬噸。即使在非戰爭時期,國防對石油的消耗依然巨大。資料顯示,20世紀80年代,美國軍用油品的每日需求量為48.7萬桶(約合6.6萬噸)。可以說,石油既是「工業的血液」也是「戰爭的血液」。因此,中國此前一直沒有對外資開放石油、天然氣的勘探與開發領域。

中國選擇現在向外商放開石油和天然氣勘探、開發的准入限制,並非是油氣資源對中國的重要程度下降,而是中國希望通過能源開發緩和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創造更好地崛起環境。

中國石油開採主要由中石油等國企負責。(路透社)

一直提倡共同開發南海油氣項目

中國在東海和南海擁有豐富的油氣儲備。然而,中國與周邊各國的領海糾紛限制了中國對海洋油氣資源的開發。在東海,日本自2004年起便對中國的春曉油田「指手畫腳」;在南海,中國和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在油氣資源的開採上也存在爭端。

雖然中國一直強調「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但是海洋油氣勘探和開採技術的薄弱導致中國無力單獨開發。同時,與中國產生爭議的各國(尤其是東南亞國家)通常將油氣田外包給其他國家。如果中國選擇與各國合作開發海洋油氣資源,那麼合作的性質或將與當時的法規產生衝突。因此,中國對海洋油氣資源的開發進度一直較慢,且與周邊國家在海洋利益上的衝突也一直不斷。

海上鑽井平台技術已提升

然而,時至今日,國際政局已經發生變化,中國有需要也有能力改善與周邊國家在油氣開採上的緊張局勢。首先,中國的崛起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美國的霸權,中美衝突日漸激烈。在美國追求「孤家寡人」的超然時,中國更應當反其道而行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其次,中國已經具備了開發海洋油氣資源的技術。2010年後中國的海上鑽井平台技術突飛猛進,不但實現了對外出口,而且開發出了適合南海的深水鑽井技術。2015年4月,中國完全自主研發「海洋石油981」鑽井平台完成首口深水井鑽井作業,鑽井深超過5,030米,創造了中國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作業井深紀錄。

因此,中國在新版負面清單中向外商投資全面開放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從法律層面掃清了與周邊國家合作開發海洋油氣資源的障礙。如今,技術障礙、法律障礙都不存在,中國看似對外資的「妥協」或許會換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真正實現。在中美博弈不斷加劇的新形勢下,穩定、和諧的周邊環境是北京更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