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義工|由國內山區服務到領導義工隊 難忘疫情下互助精神
過去3年的疫情,好像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遠,為了抗疫,探訪長者的義工服務也要暫停,但一群熱心的義工,關心社會、幫助他人的精神並沒因此而減退,更因應不同階層的需要,派發防疫物資。剛退休的資探義工劉鳳儀(Betty)便是其中之一。
攝影:何匡汶
「義務工作令我的生命更有色彩!」
香港一直以來都有無數的義工積極參與各項有意義的工作,貢獻社會。Betty就在過去12年一直參加義工服務,獲頒傑出義工獎,回想當初,她是經義務工作發展局的介紹,與其他義工走入內地山區擔任義工,後來更協助成立當地的義工隊。她覺得幫人是一件值得的事,就算過去3年因疫情關係,令所有一直進行的義工項目被逼暫停,亦無阻她與其他義工一同為基層市民服務,包裝和派發防疫包。她說:「義務工作令我的生命更有色彩,也讓我每天過得更充實!」目前她負責領導3個專才隊,分別是音樂創意、家居維修及桌上遊戲,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及長者提供服務。
做義工助找到人生目標
任何人只要有心都可以做義工,即將升上中六的蔡卓欣(Jenna)是另一位傑出義工得獎者,她更獲「4C青年義工領袖計劃」獎項。「做義工的過程中,最喜歡與不同人溝通交流,從對方的笑容中感受到滿足感,亦推動她積極參與下一次的義工服務。」她續指,參加「4C青年義工領袖計劃」不單可以讓她參加不同類型的義工服務,同時亦可以策劃義工活動,她說:「做過策劃人先知道計劃要做得很仔細,而且花大量時間準備,這都是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好玩之處。」義工服務亦令Jenna確立未來的路向,有志投身教育小朋友的工作,幫助他們在快樂中成長和發展。
調查指9成受訪者過去5年曾做義工
早前,義務工作發展局委託香港恒生大學市場學系進行了「香港義務工作調查」,透過網上及實體訪問,以了解香港人參與義務工作的情況,並為未來制定義務工作發展提供策略方向。成功訪問了661名受訪者,當中超過九成於過去5年有參與義務工作,而他們的參與程度、包括時間及精力的平均得分為7.38,反映大部分義工都相當投入義務工作。恒大市場學教授鄺家麒博士,受訪者當中最常參加支援弱勢社群的工作,其次是文化、旅遊和藝術活動,同時也是受訪者未來最想參加的義工活動中第一名。
港人義工等值經濟產出高達$2,106億
調查結果顯示,香港人當義工的等值經濟產出可達2,106億港元,估算約為2022年生產總值的7.45%。義務工作發展局主席彭韻僖律師表示,數字反映出香港人在義務工作上的經濟貢獻平均在世界之上。按聯合國的數字,全球約有十億名活躍義工貢獻著相等於全球2.4% GDP。但與一些發達國家例如澳洲的14% GDP相比,香港在義務工作普及方面,還有發展的空間。
未來想到大灣區做義工人數升逾1倍
調查亦指受訪者未來最想做服務的地方,統計顯示本港仍然排首名,其次是大灣區及海外國家,分別是目前的7.3%升至17.3%和5.2%升至15.5%,2個地區的升幅都超過一倍。鄺博士建議,未來義務工作發展局應策劃更多本地以外的義工服務,以吸引更多市民參加義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