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小玩意】父母如何影響孩子成長?
近日父母間及不同的親子團體都鼓勵「親子共讀」、「共玩」的理念,當中最重要的想法是家長與孩子透過一同閱讀、參與遊玩,雙方皆可共同成長,亦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不過大家是否知道孩子在不同的階段,也有不同的需要?教院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暨兒童與家庭教育文學碩士課程主任劉怡虹博士解釋說:「了解兒童心理發展過程,除了可明白孩子為何需要父母在旁,亦可知道孩子的行為是否正常。」
劉博士以艾里克森(Erik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說明,學說中把人的發展特徵及需要分為八個階段,因此亦有「人生八階」之說,這次集中於0至6歲的成長,而父母在孩子0至1歲的時期較為重要,應常陪伴孩童左右。
0至1歲的信任時期
BB初生於世,一切事物對他來說都是陌生的。因此,父母需要與孩子建立一個緊密親切的關係,讓他信任,才可有安全感。要建立一個依附的關係是透過相處,當孩子在生理、情緒上作出反應時,如肚餓、感到不適而大喊時,父母應即時作出回應,這會令他明白別人是會關注你,而他是一個有價值的人。當信任的關係成功建立後,有助他之後不怕與老師、同學、朋友、伴侶等接觸,因此,這段時期是作日係建立不同關係的重要基礎
1至3歲的自主時期
這是孩子建立「我」和「你」的概念,劉博士以自己與兩歲的女兒作例子。她會指着物件說:「這是我的,那是你的。我喜歡紫色,但當我指出喜歡紫色時,她便會說你不可以喜歡紫色。」即使她問你喜歡甚麼顏色,任何顏色也可以喜歡,惟獨紫色不能。有些家長會認為這是自私、自我的行為,但父母不應加以責備,因為孩子正在理解「我」和「你」的分別。
3至6歲的進取時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的認知發展並未完善,因此好奇心強,喜歡發問,他們亦喜歡玩角色扮演。但有些家長則會因為小孩時常發問而感到不耐煩,如「問點解月亮跟住我」,也許家長暗中已頭痛着該如何回答,太複雜的答覆也難以簡易地解釋。劉博士認為即使孩子不懂當中的運作及字詞,家長也應嘗試解釋,他們能吸收多少便多少。